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

作者

陈达媛

福建省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50015

引言:

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核心素养。以创新教学模式存在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突破学科的固有壁垒,让数学于多学科知识达成有机结合,贴合新课标蕴含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操作阶段,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依旧面临重重挑战。深度探究并攻克这些难题,探索可行的教学手段,对促进小学数学教学高质量发展呈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概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围绕特定主题,打破数学与语文、科学、艺术等学科之间的壁垒,把多学科知识加以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处于小学数学范畴,它以现实问题作为引导方向,引导学生凭借多学科知识与方法协同解决难题,助力知识迁移及综合应用能力进步。其主要核心特征分为三方面,一是体现为主题引领性,以贴近生活、社会热点的主题贯穿学习全流程,唤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其二表现为学科融合性,着重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深度关联及交叉运用,构建起成体系的知识网络[1]。三是实践探究性,聚焦学生于真实场景中的实践活动与自主探索,造就创新思维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从“学数学”到“用数学”的转变。

(二)新课标对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地把跨学科主题学习视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给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特定的要求。就课程目标这一层面而言,着重借助跨学科学习,助力学生领会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增进应用与创新两方面的意识,强化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处于课程内容设计阶段,主张结合学生认知水平与生活体验,选定具综合性、实践性的相关主题,把数学知识与其余学科知识整合,实现学习内容结构的优化。处于教学实施阶段,倡导教师采用创新教学法,设置贴合现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实施合作探究模式,促进学科知识彼此衔接融通。在评价方面,要求搭建多元化考评体系,留意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进程里的参与状况、思维成长及综合能力展现,全面衡量学习成效。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

小学高年级时期,学生思维慢慢向抽象逻辑过渡,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意义非凡。从知识建构的角度看,可引导学生打破学科知识的孤立状态,以多学科视角理解数学概念及方法,加强对知识本质内核的认识。就能力培养这一维度而言,学生在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过程中,要综合借助数学运算、语言表达、信息处理等多样能力,有效锻炼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从情感态度这一维度出发,多元且丰富的主题学习情境可唤起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提升学习主动性,培养团队协作氛围与社会担当意识。该模式还与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相契合,为其适应复杂现实问题、培育终身学习能力铺就基础,协助完成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跃迁。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缺乏整合性

就小学高年级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设计而言,整合性欠缺的问题十分显著。主题选择时常脱离学生当下生活与认知经验,未充分顾及学生的兴趣所向与知识积累,造成学习主题不易引发学生内心共鸣,难以有力唤起学习的积极性。学科知识融合未达深度要求,各学科内容常表现为简单拼凑的呈现形式,未深入挖掘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造成跨学科学习浮于表面,学生不易真正领略知识间关联及应用价值[2]。学习目标设定模糊不清,未紧密贴合数学核心素养及跨学科能力培育,既未清晰明确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方向,也缺乏对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精准规划,影响到了课程实施的质量与效果。

(二)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多以讲授法实施教学,占据课堂绝大部分时间,知识由学生被动接收,欠缺主动思考、探索及表达的契机,学生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资源运用这个维度,对多媒体、网络及校外实践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欠佳,教学形式仅囿于课本与黑板,无法为学生打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场景,无法契合跨学科主题学习对多元教学情境的要求。教学过程的灵活及适应特性缺失,教师未能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个体差异以及课堂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发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不能达成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计

以人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为支撑,以实现课程设计的优质编排,可围绕主题选定、学科适配、目标界定三个维度开展。在主题筛选的时候,大力挖掘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热点间潜藏的联系。在《百分数》的学习推进阶段,可与生活中的折扣促销、银行利率等现实案例相衔接,设计“校园购物节——洞察折扣里数学奥秘”主题,把数学知识同经济生活、语文方面的促销文案创作、美术方面的海报绘制相衔接。教师可关注社会上的各类热点,在学习《统计与概率》时,以“城市垃圾分类数据统计”主题切入学习情境,融入科学知识(即垃圾分类标准)连同信息技术(如数据录入和图表制作),引导学生在处理现实难题时感受数学价值,激起学习的热情。

从学科知识融合的角度看,结合人教版教材编排呈现的特性,梳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点。以《圆》的教学实例作为范例,引入科学学科中车轮、井盖设计成圆形的原理,辅以美术学科里圆于图案设计时的美学应用实例,以及语文学科涉及描写圆形物体的诗词作品,构建多学科聚合的知识架构。采用以思维导图为代表的工具手段,协助学生明确掌握主题学习里各学科知识的关联逻辑,推动学生从多学科视角进行问题分析,拓展知识综合运用的技能[3]。

设定目标需紧紧围绕数学核心素养以及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以人教版《位置与方向》做示例,除了设定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这一数学知识目标外,应当设定跨学科方面目标,如同在开展“校园定向越野”主题学习时,培养学生的地理方位认知能力,把这些目标梳理成可观测、可合理评价的具体规格,确保课程实施方向明确,有效推动学生综合素养进步。

(二)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贴合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充分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教学模式这个角度切入,大力推动探究式学习实施,以《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实例进行说明,教师可营造出“校园绿化设计”主题情境,指导学生分组探索各类多边形(像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计算法在校园绿化面积规划中的运用。学生通过实地测量、数据采集、小组讨论等活动,自主探究出数学规律,练就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思维。采取项目式学习模式,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学习阶段里,进行聚焦“校园美食节——分数与食材分配”的项目实践,启发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凭借分数知识处理实际难题,增强综合实践应用水平。

教学资源的运用需实现多元化转变。教师要充分利用人教版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资源,如动画效果的课件、电子化的测验题库等,增添教学直观展现与趣味性。大力挖掘网络资源,采用在线教育平台的优质课程、虚拟实验等扩充教学内容。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实践开展时段,采用数字化建模软件,引领学生借多种视角探究立体图形的结构特性。进一步挖掘校外实践资源的价值,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工厂等地方,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里发现数学问题。如在进行工厂流水线参观的时候,指引学生依靠数学知识剖析生产效率、成本核算等难题,增进学生学习的视野维度。

教学过程应留意动态调整。教师需实时留意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课堂反馈,按照人教版教材难易程度梯度及学生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面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布置拓展类任务,如在学习《数学广角 —— 找次品》一课后,引导其探索更复杂的次品检测模型;就学习面临困难的学生而言,实施分层辅导与个性化学习方案。针对课堂生成的问题而言,及时对教学节奏及内容进行调整,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贴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完善评价体系

完善评价体系需从评价主体、内容、方式三个维度进行优化,让其与人教版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需求相契合。就评价主体多元化这一方面,构建由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评价共同体。教师从数学知识的掌握状况、学习态度等层面进行评价,学生借助自评反思学习的过程与成果,互评学习表现与合作能力,家长围绕家庭实践、学习习惯养成等维度给出反馈,其他学科教师从跨学科知识运用与综合能力发展方面给出相关评价。在“校园文化节活动策划——数学预算与统筹”主题相关学习期间,各评价主体凭借不同视角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形成客观又全面的评价结果。

评价内容须全面涵盖数学核心素养及跨学科能力。除考查人教版教材里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外,着重关注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思维进化、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能力。以《比的应用》教学评价为例,并非只评估学生对比的计算能力,还评价学生在“校园绿植配比设计”主题学习当中的表现,依靠比的知识与科学种植知识处理难题的能力,以及于小组合作时沟通协作、创意表达等方面的呈现,采用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展现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成长与进步。

评价方式需采用多样化形式,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整合。过程性评价采用如课堂观察记录、学习日志、小组合作评价表等方式,对学生在主题学习进程里的参与程度、思维转变、合作情况等加以记录。在《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期间,通过观察学生在“班级同学兴趣爱好统计”活动里的表现,对其数据收集、整理以及分析能力的发展予以记录。除了传统书面测试这种方式,终结性评价,添加项目报告、作品展示、口头答辩等表现性评价手段,如在“校园节水方案设计”主题学习完结后,要求学生以小组编制展示节水方案,借助答辩阐述数学原理及跨学科运用,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成果,使评价对教学起到指引与促进作用。

总结:

凭借新课标背景开展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探究,我们明确察觉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也明晰地认识到当下教学当中的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的优化策略,在实践里展现出一定成效,学生学习兴趣有了一定的提升,运用知识综合应对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达成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进行长期的探索,未来需持续促进研究的深化,连续优化课程安排、教学途径及评价模式,提升教师培训及交流,助推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深度实行,为造就符合新时代标准的高素质人才筑牢可靠基础。

参考文献:

[1]韩国飞.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21):149-151.

[2]吕艳雯.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J].新智慧, 2024(24):66-68.

[3] 刘艺.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式的构建[J]. 前卫,2024(18):0074-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