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困生心理韧性提升的语文课堂融入路径与案例

作者

闫秀娟

德惠市实验小学 130300

1、引言

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易产生挫败感等负面情绪,心理韧性相对较弱。语文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阵地,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为学困生心理韧性提升提供有力支持。将心理韧性培养融入语文课堂,有助于学困生在语文学习中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2、教学情境创设融入心理韧性培养

2.1 创设挫折情境激发应对意识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创设模拟挫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挫折,激发其应对意识。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可设置“诗词创作挑战”情境,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首诗词创作。对于学困生而言,这无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可能会在创作过程中遇到思路受阻、词汇匮乏等问题。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正视困难,鼓励他们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查阅资料,借鉴他人作品,逐步克服困难。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困生能够亲身体验挫折,并在应对挫折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具备应对困难的能力,从而增强心理韧性。

2.2 营造积极氛围增强心理支持

语文课堂应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学困生提供心理支持。教师可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困生在小组中与同学共同探讨问题、完成任务。在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例如,在开展语文阅读活动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小组共同完成一篇文章的阅读、分析和讨论。学困生在小组中可以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习他人的阅读方法,同时也能在小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困生遇到困难时,小组成员会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支持,这种积极的氛围能够让学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3、教学内容挖掘融入心理韧性培养

3.1 挖掘课文中的坚韧精神内涵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坚韧精神内涵,教师可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引导学困生学习。例如,在教授《愚公移山》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愚公的形象,理解愚公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愚公的精神品质,并联系自身实际,思考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如何应对。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愚公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明白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够克服困难,从而增强心理韧性。

3.2 结合文学作品培养乐观心态

许多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乐观向上的情感,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培养乐观心态。例如,在教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感受她在失明失聪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乐观、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通过阅读作品、分享感悟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虽然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就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学困生在阅读和分享过程中,能够受到作品的感染,逐渐培养起乐观的心态,提高心理韧性。

4、教学方法选择融入心理韧性培养

4.1 运用问题导向法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导向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可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困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教授文言文时,教师提出一系列与文章内容、语法、文化背景等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查阅资料等方式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困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如对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困难、对语法结构的把握不准确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如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参考工具书等。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学困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高,心理韧性也得到增强。

4.2 采用任务驱动法增强自我效能感

任务驱动法是通过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增强自我效能感。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例如,在教授写作技巧时,教师布置“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游记”的任务,要求学困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困生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逐步完善作品。当学困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认可和改进时,会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有助于学困生在面对困难时更加自信,提高心理韧性。

5、教学评价优化融入心理韧性培养

5.1 多元化评价关注成长过程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努力程度。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困生的成长过程。例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能力等方面。对于学困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发言、作业中的点滴进步、小组合作中的贡献等,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通过多元化评价,学困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增强心理韧性。

5.2 鼓励性评价增强自信心

鼓励性评价能够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例如,当学困生在朗读课文时声音洪亮、富有感情时,教师可以说:“你读得真好,声音很洪亮,感情也很到位,继续保持!”当学困生在写作中运用了一个新颖的词语或句子时,教师可以说:“这个词语用得很恰当,句子也写得很生动,说明你平时积累了不少知识。”通过鼓励性评价,学困生能够逐渐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韧性。

6、教学案例分析

6.1 案例背景

某班级中有几位学困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存在学习动力不足、遇到困难容易放弃等问题。为了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采取了一系列融入心理韧性培养的措施。

6.2 实施过程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坚韧精神内涵,如在教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引导学生分析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学习他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问题导向法,设计一系列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对于学困生,教师给予更多的引导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在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困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例如,在小组讨论中,学困生积极发言,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在作业批改中,对学困生的进步进行详细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6.3 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几位学困生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上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们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遇到困难时不再轻易放弃,而是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寻求他人帮助来解决问题。同时,他们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更加愿意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7、结语

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学困生心理韧性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挖掘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评价等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学困生的心理韧性。教学案例表明,这些融入措施能够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增强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促进其学业和心理的共同发展。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语文课堂在学困生心理韧性培养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的融入路径,为学困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徐灵玲.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干预方法——以城郊小规模初中学困生为研究对象[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23):134-135.

[2]张开平.乡村初中化学学困生心理特点及转化策略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9):107-109.

本文系长春市教育科学“十四五”2023 年度课题《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课题编号:JKBZX202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