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表现性评价在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作者

周津同

常州市武进区人民路小学

引言

小学阶段是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关键窗口期,这一时期形成的语言感知与运用习惯将深刻影响学生后续的语言学习轨迹。传统评价模式以标准化测试为核心,过度强调知识的量化考核,难以全面捕捉学生在真实语言情境中的表达能力、思维品质与情感态度。表现性评价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语言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在完成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展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评价理念与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 “ 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这一核心目标高度契合。

一、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核心特征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界定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动态评价方式,它强调在真实或模拟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学生完成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过程及最终成果,来判断其知识掌握、技能运用与素养发展水平。在小学英语听说教学语境中,表现性评价突破了对孤立语言知识点的考查,转而关注学生在具体交际场景中能否听懂指令、表达观点、回应他人并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内容涵盖语言准确性、表达流畅性、情境适应性及沟通有效性等多个维度,体现了对语言学习整体性与实践性的尊重。

(二)表现性评价的理论支撑

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基础植根于多元智能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任务型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呈现出个体差异,表现性评价通过设计多样化的任务形式,为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与互动性,表现性评价中的小组合作任务、情境对话等形式,正是为学生创造了语言意义共建的平台。

(三)表现性评价的独特优势

相较于传统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在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具有显著优势。其一,评价情境的真实性能够缩短语言学习与实际应用的距离,让学生在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其工具性价值;其二,评价过程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空间,鼓励他们在表达中融入个人想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其三,评价结果的综合性不仅关注语言知识的准确性,更重视沟通能力、合作意识等素养的发展,符合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目标。

二、小学英语听说教学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一)评价理念滞后于教学目标

当前小学英语听说教学评价中,仍存在评价理念与教学目标脱节的现象。部分教师将评价等同于测试,认为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等级划分,而非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这种 “ 重结果轻过程” 的评价理念,导致教学过程过度围绕应试内容展开,学生的听说训练局限于题型模仿与机械重复,难以形成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评价理念的滞后使得教学评价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反而制约了学生语言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评价内容与形式的局限性

在评价内容上,现有听说评价多聚焦于语音、词汇、语法等显性知识的正确性,对学生在交流中的逻辑连贯性、情感表达的适切性及文化意识的体现等方面关注不足,导致评价内容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评价形式上,听力评价仍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口语评价常采用背诵课文、回答固定问题等模式,这些形式缺乏真实的交际情境,无法考查学生在动态对话中的应变能力与沟通技巧。

(三)评价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性问题

表现性评价在实际推行中面临诸多操作性难题。一方面,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情境创设能力,部分教师因缺乏相关培训,难以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具有评价价值的任务;另一方面,表现性评价的实施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在班级规模较大的情况下,教师难以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细致观察与记录,评价的公平性与客观性受到影响。

三、表现性评价在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创新应用路径

(一)构建层次化的评价任务体系

基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语言能力水平,构建层次化的表现性评价任务体系是实现有效评价的基础。低学段可设计以模仿为主的基础性任务,如听指令做动作、看图描述简单事物等,重点评价学生的语音准确性与倾听专注度;中学段可设计以互动为主的发展性任务,如主题对话、故事续编等,重点评价学生的语言连贯性与情境适应性;高学段可设计以探究为主的综合性任务,如小组辩论、问题解决方案陈述等,重点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创新性。层次化的任务设计既能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又能为教师提供清晰的评价梯度。

(二)完善多元化的评价运行机制

完善多元化的评价运行机制是保障表现性评价实效的关键。在评价主体方面,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主体体系,教师评价侧重专业性指导,学生自评侧重自我认知与反思,同伴互评侧重合作与学习,三者相互补充,提升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在评价工具方面,开发具体化、可操作的评价量表,明确不同任务的评价维度与等级标准,如口语表达可从发音、词汇、语法、流利度、内容逻辑性等维度制定详细标准,使评价过程有章可循。在评价反馈方面,推行过程性反馈与总结性反馈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反馈注重即时性与鼓励性,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总结性反馈注重系统性与针对性,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

(三)实现评价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将表现性评价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评价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发挥评价育人功能的核心。在课前准备阶段,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表现性评价任务,明确评价重点,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在课中实施阶段,将评价任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在任务中的表现动态调整教学节奏与内容,如在小组对话任务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互动情况及时介入指导,帮助他们解决沟通中的障碍;在课后延伸阶段,结合评价结果设计个性化的拓展任务,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习资源,如为表达流畅但词汇单一的学生推荐主题词汇手册,为发音标准但缺乏自信的学生布置小型展示任务。评价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使评价真正成为驱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结束语

表现性评价在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是教育评价改革在基础英语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它不仅重构了评价的内涵与形式,更重塑了教与学的互动关系。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运行机制、实现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表现性评价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全面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发展。然而,表现性评价的推行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在实践中探索符合本校学情的评价模式,克服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参考文献

[1]石运. 智能语音系统赋能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实践探索[J]. 求知导 刊, 2025, (21): 29-31.

[2]龚娉. “ 新课标” 视域下的小学英语视听说教学[J]. 江西教育, 2025,(27): 99-100.

[3]牛军晖. 小学英语“ 听说读写演” 融合教学模式[J]. 华夏教师, 2025,(20): 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