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启汉字,数智化工具赋能小学语文识字的"双螺旋"效应
蒋枚玲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引言: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基因、形义关联的智慧密码和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是学生与汉字之间建立深度联结,构建沉浸式识字情境的核心所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基础训练中掌握读写符号,还要让学生的探究文字的过程中获得文化认同、思维发展的启蒙教育的熏陶。借助数智化工具所提供的视听联动、交互体验“ 双螺旋” 效应唤醒学生汉字基因,以“ 识用相融” 为目标,紧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 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要求,深度发挥数智技术在构建动态识字场景、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激活汉字思维联想等方面的价值。让识字过程成为学生触摸文化脉搏、发展语言智能、涵养学习兴趣的生动旅程,为语文素养的全面培育注入数智灵感。
一、“ 云” 上技术,探秘文字起源
汉字具有表形、表意、表音的造字特点,“ 因义赋形,以形表意” 的汉字基本造字原则,是汉字释义辩词教学的根本途径。从文字的起源、造字方法等基础知识入手,为学生分析汉字的字形、字义,让学生在了解基本字理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感悟汉字字义,深化汉字记忆,减少认错字、解错义等现象。教师可以借助“ 数字博物馆” “ 云上博物馆” “ 全景博物馆” 等云上技术,依托线上汉字博物馆的各项功能,带领学生“ 进入” 不同时代的汉字当中,从汉字的变化中领略古人的造字智慧,探秘汉字的根本起源,提高识记辨别的效果。
例如,探秘部首字起源。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很容易混淆“ 礻” (示字旁)和“ 衤” (衣字旁),比如把“ 福” 写成“ 衤” 旁,将“ 被” 的偏旁写为“ 礻” 。根源就在于对这两个偏旁的含义及演变缺乏深入理解,仅仅依靠同质化记忆来辨别,识字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教师可以借助“ 中国文字博物馆” 数字端为学生展示这两个偏旁部首的造字起源和演变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偏旁部首起源如何?表意如何?应用如何?如,“ 礻” (示字旁)的甲骨文写法,像古人祭祀时摆放祭品的石台,上面的一横代表祭品,下面的三条竖线象征支撑石台的支架,整体体现了与祭祀、神灵相关的含义。所以,带有“ 示字旁” 的字大多和祭祀、祈福、神佛等意义有关,例如“ 礼” (祭祀的仪式)、“ 祈” (向神灵祈求)、“ 神” (掌管天地万物的超自然存在)。“ 衤” (衣字旁)同样能在数字资源里找到其演变踪迹。它的甲骨文形似一件展开的衣服,上面的点像衣服的领口,中间的一横代表衣服的腰身,两侧的撇捺则是衣服的袖子,形象地展现了衣服的形态。
借助云上技术追溯汉字本源,不仅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字形演变,深刻理解字义关联,更能跳出重复记忆,触摸汉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充分发挥数智技术在识字教学中“ 教知识” “ 育文化” 的双螺旋效应。
二、无界空间,革新识字结构
过去识字教学法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拼音、认字音、记字形、临字结构,将一个个文字独立拆解开来学习。但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 拼” 的逻辑思维,教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借助数智技术从以大见小的情境构建角度,利用对比探究、替换分析、诗歌浸润等方式,让学生从整体层面感知汉字结构,帮助他们从更有效的角度学习汉字结构。
例如,“ 对比识字” ,主要展示的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字形相近、读音相近、意义相近的字词,如“ 辩” 和“ 辨” 两字,在教学时利用智能教学软件制作成动态对比课件,展示“ 在辩论会上,大家要仔细分辨对错” 例句,通过动画特效突出两个字的不同部分。当学生点击“ 辩” 字时,中间的“ 讠” 变成一个个小嘴巴在说话,体现出“ 辩” 和说话有关;点击“ 辨”字,中间的一点一撇会化作一双眼睛在认真观察,象征着需要用心去区分。同时调用数据库中之前学过的“ 偏旁部首” 知识,通过弹窗等关联展示,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来理解新字。
又如,“ 诗歌识字” 主要展示的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同部首字,同声旁字等“ 亲戚字” ,这些字易学难分,比如“ 江” “ 河” “ 湖” “ 海” “ 洋”“ 泊” 等,三点水的字儿是常用字,用这些字编写识字诗歌“ 门前一条江,屋后有小河。村边一片湖,远处是大海。轮船游海洋,小船停湖泊。” 让学生从诗歌中辨别不同字的用法,鼓励学生仿照诗歌编写其他部首的字歌,如,结合火字旁的字编写“ 烧火做饭香,炒菜味道好。烘焙小面包,烧烤真热闹。
沉浸工坊,深化汉字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目标中指出,要培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帮助他们建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并掌握最基础的语文学习方法。为落实这一目标,教师借助数字技术创设沉浸式“ 文字手作坊” ,通过多元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深入探寻文字魅力:组织学生拓印经典法帖与家风家训匾额,感受庙堂文字的庄重与深沉;指导学生制作关于书法作品的册页、挂轴等,让学生在创新过程中体会传统书法文化的深厚与多变;指导学生临摹中国碑刻文字,并制作一枚自己喜欢的“ 闲章” ,让他们在临摹与制作的过程中追溯中国书法的源远流长和灵动;历史学生观察青铜器,使用太空泥等重塑后母戊鼎、古钱币、玉玺等,让学生在古今贯通的过程中感受文物与文字之间深厚持久的“ 不解之缘” 。
以“ 拓印瓦当” 实践课为例,将“ 拓印瓦当” 与识字教学相融合,打造贴合学生认知特点与兴趣特征的体验活动。教师借助新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瓦当的魅力及其上的文字秘密。如,引入AR(增强现实)技术,让学生通过平板电脑或手机扫描特制的瓦当图片,屏幕上就会呈现出立体的瓦当模型,学生可以 360 度旋转观察,清晰地看到文字的每一个细节,包括笔画走势和整体布局。还能通过AI 语音讲解功能,点击瓦当上的文字,自动播放该文字的演变历史、含义等内容。如,引导学生观察汉代常见的“ 长乐未央” 瓦当,运用 AR 技术后,学生仿佛置身于汉代的宫殿建筑中,感受瓦当在建筑上的实际应用场景,探秘瓦当文字与甲骨文等古文字的联系,感受造字智慧。以“ 永” 字为例,通过AI 驱动的动态演示,展示甲骨文的“ 永” 字像人在水中游泳的形态,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演变成瓦当中适合圆形布局的独特形态,清晰展现其中保留的原意痕迹。
结语
正所谓“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 ,在识字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借助数智技术的“ 双螺旋” 效应,让学生从识字学习中品尝到快乐、体会到成就感,在生活中能够自主地识字,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学习汉字认识到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洪驰.激趣明理发展思维——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第一学段字理识字教学探讨[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2,(09):62-63.
[2]计丽.音形义巧结合,学汉字趣无边——浅谈字理识字在低学段识字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教育科研,2022,(14):52-53.
[3]姚瑶.识字教学艺术化是提高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0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