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工具赋能下中职美术课堂创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张滢
兴隆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工具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中职美术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资源有限、方法单一、评价片面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对创意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
1 构建沉浸式创作场景,激发创意灵感
传统中职美术课堂存在局限,学生接触艺术主要依靠教材图片或教师演示,直接感知与真实体验不足。引入数字化工具能够解决这种限制,营造沉浸式创作环境,使学生产生身处真实艺术世界的感受,由此激发创意潜能。“虚拟现实”技术在这方面作用显著。经由数字化设备,学生得以“走进”古老宫殿、庙宇,细致考察建筑构造与装饰特征,体味不同历史阶段建筑风格的独特韵味;也可能“穿越”至当代艺术展览空间,近距离观摩全球经典艺术创作,实现与艺术家的跨越时空交流。此类亲临其境的经历,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把握艺术作品内在意义及其创作背景,为实践提供充足素材与灵感来源。讲解《中国古代绘画》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借助数字化手段,模拟构建古代画展的虚拟环境,让学生恍若身处昔日画廊,自主欣赏不同朝代、多样风格画作。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仔细审视作品的笔触运用、色彩搭配及构图安排,体会画家试图传递的情感与意境。教师同时能组织互动探讨环节,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感受与观点,进一步点燃创意火花。
2 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拓宽创意视野
当前社会语境中,艺术实践与其他知识领域的关联日益显现紧密态势,这种融合倾向正塑造教育发展的基本轨迹。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有必要响应此种趋势。开发那些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融合型课程成为关键路径,目标指向创意视野的实质性拓宽。将美术学科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等不同门类的知识进行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积累与创新能力的塑造。这类课程的价值在于打破固有学科壁垒,促使学习者从多元知识领域的交叉地带汲取灵感,其结果往往指向更具创新特质和实用价值的作品产出。举例而言,教育者能够规划一个名为“数字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具体课程项目。该项目要求学生运用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进行数字艺术创作。参与其中的学生,不仅需要熟练运用美术设计的基础技法,还必须掌握计算机编程、物理动力学等方面的关联知识。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与实践模式,推动学生将不同范畴的知识加以融通整合,最终催生独特的数字艺术作品,例如虚拟现实动画、交互式数字绘画等。此外,将美术教学与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结合,同样是跨学科融合课程构建的重要维度。艺术创作本质上是人类文化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每一件具体的艺术作品都必然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信息。通过系统研习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化土壤中诞生的艺术作品,学生得以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脉络,感受多样文化的内在吸引力,这为其后续的创意实践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3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创意成长
传统中职美术教学的评价,教师主观判断常常占据主导位置。单一标准被广泛采用。这个标准过多聚焦学生作品的最终质量,学生掌握技能的水平被反复衡量。学生展现创意想法的具体过程,他们创新思维的实际发展,其个性特点的充分表达,这些关键维度容易被忽略。此种评价方式存在明显局限。它对学生创意潜能的深度激发作用微弱,不利于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成长。所以,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评价结构,显得极为必要。这构成了数字化工具赋能环境下,创新中职美术课堂创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一个核心环节。多元化评价体系必须容纳多样化的评价内容。学生提出的创意构思,他们完成创作的实际过程,最终作品的呈现效果,参与团队协作的具体表现,这些方面都应纳入评价范围。评价学生创意构思时,教师需要特别留意。学生想法是否具备独特性,想法是否足够新颖,能否将不同知识领域的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并产生创新点,这些是观察重点。比如,某个设计项目完成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清晰阐述自身设计思路,说明创意灵感的具体来源。学生的这种讲解,能成为评价其构思水平的重要参考。评价创作过程,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在创作中是否表现出主动态度,是否愿意积极尝试新方法,能否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这些行为值得关注。数字化工具在此能发挥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它记录学生创作的关键步骤,视频监控系统或者特定的学习平台,可以捕捉学生的操作流程和时间分配情况。基于这些客观记录,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创作过程形成更具依据的评价。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沉浸式创作场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的魅力,激发创意灵感;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学生可以拓宽创意视野,培养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学生可以得到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促进创意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奕 . 剪纸艺术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价值与实施路径 [J]. 造纸信息 , 2025,(08): 136-137.
[2] 黄金金. 信息技术在中职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 大众文艺 , 2025,(16): 98-100.
[3] 陈兴丽. 传统陶瓷纹样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陶瓷科学与艺术 , 2025,59(08):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