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视阈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研究
王凤云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复兴中学 162792
引言
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阅读经验,但小学时期的阅读经验并不完全适用初中阶段的阅读要求。并且学生间的阅读能力差异也比较大。从此情况出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亟需转变以往的模式,尝试在不同维度让学生发挥主要作用。然而,在学生主体视阈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面临着尺度把握不准确的问题,存在学生自主性过低或过高的情况,这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摸索,找到科学的经验,以不断提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性,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联系学生生活,确定阅读活动主题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双线组元,一元是语文要素,另一元则是人文主题。基于新课标中“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客观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更加重视人文主题的弘扬与彰显。在当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虽然教师开始引入对人文主题的讲解,但是由于初中生缺乏与作者相似的生活经验,无法完全共情作者的情感表达,使得阅读效果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践行生活教育理念,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与人文主题相关的元素,使得生活元素与人文主题能够相互阐述,共同推动学生形成深刻的阅读理解。为此,教师在组织阅读活动时,可以先提取人文主题,再对教材内容中对人文主题的表现进行分析,随后再以学生视角,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相关的生活元素,在此基础上确定出综合性的阅读活动主题,提高阅读活动的站位,让阅读活动在一开始就体现出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三峡》即是出自郦道元笔下的一篇文章,他笔下的三峡景色十分雄伟与奇丽。位于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山水寻梦,文字叙情”为人文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赏析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充分体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以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三峡》作为一篇文言文,在教师主导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几乎都是将重点放在文言实词的学习与古文内容的翻译上。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却无法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视角探索更能符合学生兴趣的阅读主题。比方说,多数学生虽然对文言文的学习并不感兴趣,但是对祖国壮美山川的景色却有一种天然的向往情感,而学生之所以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本文的学习中,主要原因是其古文的形式影响了学生的解读。由此出发,教师可以将本次阅读教学的主题设置成“景、情、思的深度交融”,而本次阅读活动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探索这三种内容是怎么被融合在一篇课文之中的。在此主题的引领下,学生学习的唯一指向不再是枯燥的文言文翻译,而是真正指向文言文内部精神气蕴的理解,这样焕然一新的主题不仅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要求,还迎合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在后续的阅读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结合学生水平,设计阅读活动梯度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阅读经验、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不一,并且语文阅读也需要学生基于自身生活体验的渗透与融合,这也是学生差异性比较大的地方。因此,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去高效组织语文阅读活动,教师就不得不去考虑学生的已有水平,对阅读活动进行梯度化的设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参与到不同难度的阅读活动中,从而提升学生与阅读活动的适配性,帮助他们都在原有自身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提升与发展。但是教师也应尊重学生的发展性,谨防出现层次固化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继续提升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有权结合自己当下的实际情况去自主选择是否参与到本水平的阅读活动中。当学生认为自己本次的阅读效果较好时,即可以选择参与上一级别的阅读活动;而当学生不够自信时,则可以选择参与低一级别的阅读活动。由此才能提升分层教学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活动的流动性,全力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笔下的一篇写景散文,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过程中所见的月下美景。在新课改背景下,对该写景散文的学习除了要指向其释义、主旨之外,还应体现对苏轼豁达乐观态度的学习上。如今,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多数初中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上的问题,他们心理脆弱,又未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因此生活、学习中的一点失败也会让他们产生较强的挫败感,甚至失去生的希望。因此,承担育人功能的语文学科也应从此现象出发,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态作为阅读教学的对象,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形成“一蓑烟雨任凭生”的积极人生态度。然而,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有限且差异较大,并不能轻易参透作者在其中承载的人生思想,因此就需要教师设计梯度化的阅读活动。首先,基础层活动指向文意的疏通与理解,认识到作者笔下景色的美丽之处。其次,提高层活动指向对作者生平经历的了解以及对其积极人生态度的共情上。再次,拓展层活动指向基于自身生活经历的人生态度迁移,即让学生也能够形成苏轼笑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实践情境,要求学生广泛搜集社会资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就“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时,苏轼的态度可以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的问题展开主题研讨会。通过主题研讨,学生对苏轼的人生态度认识更为深刻,也学习了结合时代背景思考文学作品价值的方法,同时又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自我成长、社会发展的认识更为深刻。
三、针对学生兴趣,延伸阅读活动实践
新课标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因此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进一步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与实践性,增强阅读活动对学生兴趣的吸引力,让学生产生对阅读活动参与兴趣的前提下,推动传统被动性学习方式向主动性学习方式的变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这一意义上看,升华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在理论类知识讲述完成之后,针对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设计延伸阅读活动实践,给学生提供更广更深的学习平台,在此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社戏》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它通过叙写“我”童年时与农村孩子看社戏的美好往事,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在执教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课文中提到的社戏十分感兴趣,但在课堂中受制于有限的教学时间以及教学资源,并不能花费很长的时间来带领学生了解社戏。事实上,在新课改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本次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淳朴、和睦的民风民俗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组织一次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社戏的场景,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民俗风情。例如,教师可以邀请能够表演社戏的人民群众到学校中负责布景等,学生们则通过小组合作,来分配课文中出现的不同角色,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人物性格的揣摩等进行角色扮演,共同经历课文中孩子们期待社戏、观看社戏的过程,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童年生活的美好。随着角色扮演活动的推进,真正将社戏呈现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这一民俗,即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
四、关注学生发展,完善阅读活动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发挥评价调整与改进教、学的作用,应该进一步提升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优化传统的阅读活动。为此,随着学生主体性在初中语文阅读活动中的渗透,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教学目标等因素,引入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标准等,以获取学生最为真实的阅读状态,并能够给出学生适合的阅读建议,即通过强化评价反馈,促进学生主体的阅读活动的改进与完善。
《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充满激情的演讲稿,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深刻领会作者在讲演中倾注的情感,并能够学习讲演的基本方法。指向这一角度来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考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演讲的题目,迁移演讲经验,从说话的态度到语言美等都进行全方位的重视。在学生进行演讲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演讲过程、演讲稿的深度等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对学生展开评价,并结合评分来向学生反馈,发挥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亟需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阅读教学模式,从学生视角出发,从阅读教学的目标、方式,到实践、评价,全面提升学生的主体性,由此来让学生在深入参与、体验的阅读活动中领略阅读的要旨,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形成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 许会娟.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语文深度阅读策略[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11):113-115.
[2] 张晓军 . 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J]. 甘肃教育 ,2022,(09):84-86.
[3] 江雨哲. 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0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