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策略研究

作者

贺兰兰

邢台市任泽区大屯乡中心小学

“双减”政策开始实施,给小学教育给予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课业负担有了明显减轻,课后时间也得到了有效的释放,不过在政策转型的这个阶段,小学生在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节奏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因为课外补习减少而产生了学习焦虑,一部分学生在支配额外的课余时间上显得不知道该怎么办,以及学生在兴趣特长培养方面碰到了困惑。研究“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索有效的应对办法,对于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有着关键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之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说明,一部分学生在课业负担减轻之后呈现出不适应的状态,学习焦虑情绪有了一定程度的上升,课后补习班数量的减少使得家长产生了担心心理,而这种情绪也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状态造成了影响。学生对于课余时间的支配欠缺规划能力,部分学生出现了无所事事以及过度沉迷电子产品等情况,在学习动力方面,鉴于外部压力的减轻,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欠缺,学习积极性有所降低,然而值得留意的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以及艺术活动的时间较大增多,这对于缓解压力以及陶冶情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课余时间的增多也为学生探索个人兴趣爱好给予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更为全面的成长路径[1]。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当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分布呈现出十分突出的差异状况,城乡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情形颇为突出,城市里的学校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且配备了心理辅导教师,然而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却相对简陋,专业人员的配备也不够充足,调查说明,部分乡村学校甚至连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都没有配备,只能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教学设备、教材选用等方面也有所体现,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重点学校,基层学校很难获得足够的支持,这种不平衡的状态致使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和质量存在较大差别,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颇为不利。

(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待提高

当下小学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能力普遍欠缺,不少教师欠缺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储备,识别与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较为有限,日常教学里部分教师过度侧重知识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观察与疏导,面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大多时候运用说教、批评的方式,缺少专业辅导技巧,教师培训体系也存在缺陷,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继续教育课程数量不够,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不相契合,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形成了制约[2]。

(三)家校协同机制尚未完善

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进程里,家校协同机制的构建情况依旧较为薄弱,学校跟家长之间欠缺有效的沟通渠道,家长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数量不多,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像家长会这类传统交流形式只是徒具形式,很难全面深入地知晓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家校之间信息共享不够充分,对于学生心理状况的评估大多时候会出现偏差,缺少统一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致使家校教育产生矛盾,对教育效果造成影响,这种协同不足的情形让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凝聚成一股合力。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索

(一)优化心理健康课程设置

心理健康课程设置需要着重凸显实践性以及体验性,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以及校园生活当中,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借助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设计有趣味性的心理活动,像心理剧表演、心理游戏等,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课程内容安排方面,注重依据年级以及层次来开展教育,低年级着重于心理适应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高年级强化自我认知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发展规律。

(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创新教育方式需以学生实际情况为根基,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开展小组互助活动,以此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意识,设置心理成长档案,用于记录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借助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帮助学生抒发情绪,组织户外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心理辅导服务。重视榜样示范作用,邀请优秀学长分享成长经历,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心理调适能力[3]。

(三)构建家校互动平台

搭建起多元化的家校互动平台,以此强化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定时举办面向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促使家长教育能力得到提升,创建班级家长交流群,以便可及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给予分享,组织亲子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设立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得以走进课堂,参与到教育活动当中,制定家校联动计划,形成教育方面的合力,重视家长反馈回来的意见,适时对教育策略做出调整,共同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结语

“双减”政策推行之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步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经实践探索可知,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可切实缓解学生的心理困扰,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育方式以及加强家校互动,这些举措对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能起到积极效果,未来需持续留意小学生心理健康动态,适时调整教育策略,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为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瑶 .“加减乘除” 心随“减”动——“双减”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J]. 教育界 ,2025,(13):146-148.

[2] 赵月辉 , 龚海林 . 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健康教育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J]. 体育视野 ,2025,(03):1-3.

[3] 陈琳 .“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寻 [J].新教育 ( 海南 ),2024,(35):19-20.

本文系任泽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4026)最终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