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教育实践路径探索
郑雨欣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光电工程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080
一、引言
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阵地,肩负着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代使命,是引导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然而,传统思政课教学存在内容抽象、方法单一等问题,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积累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探索沉浸式教育实践路径,将河源地区独特的红色资源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体系,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实现对红色精神的认知迭代和价值认同,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河源红色资源概述
河源蕴含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全市革命遗产总数 759 处[1]。物质文化资源包括阮啸仙烈士陵园、阮啸仙故居、紫金苏区革命旧(遗)址群、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和新丰江水电厂等各类纪念场馆、遗址遗迹、文物史料;精神文化资源包括“东江三杰”刘尔崧、阮啸仙、黄居仁等革命前辈为主线在艰苦卓绝的革命环境和革命经历中展现出的革命传统、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和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涵盖了敢为人先的红色品格、追求进步和民主、彰显爱国主义精神 [2]。
在空间分布上,紫金县、龙川县、连平县是河源红色资源的核心富集区。紫金县是原中央苏区县,以苏维埃政权建设遗址群及农民运动旧址为典型;龙川县作为闽粤赣边苏区核心区域,集中保存全省最完整的苏维埃时期土地革命实证——1929-1934 年土地分配清册原件23 份;连平县留存67 处革命遗址,其中油溪镇至忠信镇沿线密集分布 29 处战斗遗址,是 1934 年红军长征过境及解放战争时期粤东北军事斗争的关键见证。
三、河源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河源地区部分高校的实地走访、对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调研发现,河源红色在高校思政课中呈现“浅层化融入”状态。虽然多数教师会引用本地红色故事辅助教学,学院也会组织红色基地参观活动,但融入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提升,仍存在以下局限:一是资源利用不足,大量珍贵的河源红色资源未被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二是教学方法单一,以传统讲授为主,缺乏创新的教学手段和互动环节;三是系统性河源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缺乏整体规划,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究其根源,教师资源转化能力薄弱、学校机制保障缺位以及教法创新滞后共同制约了育人实效。
四、沉浸式教育:河源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创新模式构建
(一)构建沉浸式教学情境
1. 利用VR/AR 技术重现河源红色场景
依托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空间建模与交互功能,对河源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场景重构,构建沉浸式思政教学环境。在课程实践中,针对五兴龙苏区创建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利用 VR 设备的全景渲染与动态交互功能,将历史场景转化为三维可视化空间,学生通过多感官沉浸式体验,直观感知革命时期的地理环境、斗争场景与人物活动,实现历史情境的具身化认知。
同时,借助 AR 技术的图像识别与信息叠加功能,对红色文物进行数字化解码,学生通过移动终端扫描文物图像,即可获取包含文物本体信息、历史溯源及革命叙事的多维数据图层,从而实现了红色文化资源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交互的转变,推动思政课堂从单向知识传递模式向主动探索式学习模式的范式革新,有效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深度与情感共鸣。
2. 开发配套教学软件,增强互动性与教育性
高校应联合多学科团队开发智能教学软件,运用空间定位与情境识别技术,在虚拟红色场景中嵌入智能感知模块。当学习者靠近革命遗址建筑、历史人物雕塑等文化符号时,系统自动触发知识图谱匹配机制,以弹窗形式呈现历史背景、人物事迹及红色精神解读。例如在河源红军长征虚拟场景中,学习者进入特定节点即可获取战役过程、战略意义等知识内容。此外,教师可利用软件布置小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虚拟场景中进行红色场景演绎,借助软件提供的虚拟道具与场景布置功能,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亲身体验革命先辈面临的艰难抉择与使命担当,通过互动协作加深对红色精神的感悟。
(二)开展项目驱动式学习
1. 设计“红色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项目任务
围绕“红色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主题,教师为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式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分组选择与河源红色资源相关且契合当代社会热点的问题展开研究。例如,乡村振兴研究方向聚焦红色资源与乡村发展的耦合机制,学生需系统挖掘革命时期乡村建设经验,通过田野调查、案例分析等混合研究方法,梳理红色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的可行性路径,形成兼具历史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乡村振兴方案。
2. 建立成果展示平台
学校应组建跨学科导师智库,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持续优化项目质量。同时,学校应积极建立成果展示平台,举办项目成果评审会,邀请政府决策部门、行业企业及媒体组成多元评价主体,对于优质成果,推动项目落地转化,如将乡村振兴方案递交给河源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参考,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把科技创新项目推荐给相关企业进行孵化,实现红色文化传承与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红色文化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参与项目学习的动力与成就感。
(三)搭建“互联网 + 思政”融合育人平台
依托数字化技术,构建线上线下协同的思政教育生态系统。在线上,整合慕课、学习 APP 等平台资源,以微视频、电子书籍、互动测试等多元形式呈现河源红色历史纪录片、专家访谈等内容,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通过搭建学术论坛,组织思政教师、党史专家与学生围绕红色文化当代价值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拓展认知维度。线下则以主题班会、红色文化社团为载体,开展故事分享、演讲竞赛、文艺创作等实践活动,促进理论认知与情感体验的融合。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突破传统单一评价范式,构建涵盖沉浸式学习参与度、项目式学习成果、线上线下实践表现的多维评价体系。通过后台数据抓取VR/AR 场景互动行为(如停留时长、虚拟元素交互频次、任务完成度)量化沉浸式学习深度;从选题创新性、调研科学性、方案可行性等维度评估项目式学习成果;结合论坛发言质量、线下活动组织贡献度等指标综合考量实践表现。配套建立标准化细则库,对各维度实施分级量化评价(如 VR 参与度按互动频次划分为高 / 中 / 低等级),并引入教育评估机构等第三方主体开展独立评价。通过定期反馈会推动学生自我反思,形成“多元指标- 量化标准- 第三方认证- 动态反馈”的闭环评价机制,确保红色文化育人成效评估的科学性与公信力,促进河源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何秋菊 . 客家文化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 [D]. 广州大学 ,2024.DOI:10.27040/d.cnki.ggzdu.2024.002116.
[2] 张伟东 , 陈妙婷 . 河源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公关世界 ,2020,(20):39-40.
作者简介:
郑雨欣(1998-),女,湖北黄冈人助教,硕士学位,专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河源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类别:2024 年度河源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编号:HYSK24P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