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英语学科素养的培养研究

作者

陈静

四川省安岳县龙台中学 642350

2017 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需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打破 “重语言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与素养发展” 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一要求意味着高中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需通过学科内容渗透文化自信、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本文系统分析如何通过具体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实现“语言学习” 与 “价值塑造” 的协同发展,为高中英语学科素养培养提供实践范式。

一、立德树人与学科素养融合的意义

(一)语言能力培养:在真实语境中夯实基础,服务交际需求

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素养的基础,教材通过 “功能运用(Usinglanguage)” 板块,结合语法、词汇与听说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并实现灵活运用,同时通过真实交际情境渗透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如在 “时间管理” 对话训练中,教材引入 “英美高中生通过社团活动与志愿者工作提升能力” 的文化背景(Did You Know 板块),引导学生在讨论 “周末英语学习计划” 时,不仅练习 “suggestions(建议)” 的功能句型(如“How about...? / Why don’t we...?”),更需思考“活动安排与时间分配” 的合理性,培养规划能力与责任意识。

(二)文化意识培养:在中外对比中坚定自信,拓展国际视野

文化意识是立德树人的核心体现,教材通过 “主题理解(Under-standing ideas)”与“思维拓展(Developing ideas)”板块,精选兼具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语篇,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异同,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文化自信。如在“Han Gan and His Horses”语篇中,教材详细讲述唐代画家韩干“以马为师”的故事——韩干摒弃“临摹前人作品”的传统,通过观察皇家马厩中的马匹,创作出《照夜白图》等传世名作,苏轼评价其“韩干画马,马皆有神”。教材通过对比西方“写实主义”与中国“写意传神”的艺术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艺术形式虽表现形式不同,但均是人类精神的结晶”,既拓展了国际视野,又强化了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同与自信。

(三)思维品质培养:在批判性与逻辑性训练中发展理性思维

思维品质是学科素养的关键,教材通过 “观点表达(Presentingideas)” 与 “项目实践(Project)” 板块,设计辩论、反思、创作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多元思考与批判性判断,培养理性思维与创新意识。如第一册 Unit 4“Friends forever”围绕“网络友谊”主题中,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分析网络友谊的真实性,既需看到技术带来的便利,也需警惕信息虚假的风险。这一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更培养了 “辩证看待事物” 的批判性思维。

(四)学习能力培养:在自主与合作实践中提升终身学习素养

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的保障,教材通过 “自我反思(Reflection)”与 “项目实践(Project)” 板块,设计自主评价、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等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如第三册 Unit 2“Making a difference”的“Project:Setting up a volunteer group”则通过小组合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合作能力。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英语学科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以主题语境为纽带,构建 “语言 - 文化 - 价值” 融合的教学框架

教材的 “三大主题语境” 为素养培养提供了天然纽带,教师需深入挖掘主题背后的价值内涵,设计分层教学活动。例如,在 “人与自然” 主题(第一册 Unit 6、第三册 Unit 5)教学中,可围绕 “龙脊梯田生态智慧”“珠穆朗玛峰攀登风险” 等语篇,设计 “小组讨论(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倡议书写作(保护濒危动物)” 等活动,让学生在运用“attributive clauses(定语从句)”“past future(过去将来时)”等语言知识的同时,理解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价值理念;在 “人与社会” 主题(第一册 Unit 3、第三册 Unit 2)中,可结合 “家庭冲突解决”“志愿者服务” 等内容,设计 “角色扮演(化解父母与子女的学业分歧)”“调查报告(社区志愿者需求分析)”,引导学生运用 “makingapologies(道歉)”“making requests(咨询)”等功能句型,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二)以语篇分析为核心,挖掘 “显性知识 - 隐性价值” 的双重内涵

语篇是教材传递素养与价值的载体,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 “深度语篇分析”,既掌握语言知识,又领悟价值内涵。例如,在分析第一册Unit 4“Click for a friend?”语篇时,可设计“语篇结构梳理(优势 - 风险 - 结论)”“观点提取(作者对网络友谊的态度)”“批判性提问(如何验证网络信息真实性)” 三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在识别 “attributiveclauses” 等语法现象的同时,形成 “辩证看待技术” 的思维。

(三)以实践项目为载体,实现 “知识输入 - 能力输出” 的转化

教材的 “Project” 板块为素养落地提供了实践平台,教师需强化项目的 “真实性与探究性”,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提升综合能力。例如,第一册 Unit 2“Identifying and correcting mistranslations”项目,要求学生 “调研公共场所的英语标识(如路牌、菜单),找出误译并修正”—— 学生需运用“word formation(构词法)”“cultural background(文化背景)” 知识,如将 “小心地滑” 的误译 “Carefully slide” 修正为“Caution: Wet Floor”,这一过程不仅巩固了语言知识,更培养了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第三册 Unit 3“Designing a new in-vention” 项目,引导学生 “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如‘书包过重’‘教室照明不均’),设计发明方案并撰写说明”,学生需运用 “present perfectpassive(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描述“发明的设计原理与应用场景”,在“问题解决- 创新设计- 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实现“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协同发展。

(四)以多元评价为导向,完善“过程 - 结果”并重的素养评价体系

教材的“Reflection”板块为评价提供了基础,教师需构建“多元主体、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兼顾语言能力与素养发展。例如,在“志愿者项目”评价中,可设计“学生自评(任务完成度、合作表现)”“小组互评(沟通协调、责任担当)”“教师评价(语言表达、方案可行性)”“社区评价(服务效果、社会价值)”四个维度,评价指标既包括“是否正确运用咨询句型、是否完成计划撰写”等语言与能力指标,也包括“是否体现责任意识、是否尊重社区需求”等价值指标。通过这种“全面、动态”的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素养发展”,而非仅关注语言测试成绩。

三、结束语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中英语学科素养培养,需突破“语言本位”的局限,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将“语言学习”与“价值塑造”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用理性看待世界、用行动服务社会”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赵东利.浅议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中国校外教育,2019.

[2] 赵蓉 .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生活德育的构建研究,延边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