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可视化工具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朱述民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中学
统教学方法多依赖文字讲解与图片展示,难以让学生形成直观认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理解不深入。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可视化工具逐渐应用于教学领域,为解决高中生物概念教学难题提供了新途径。可视化工具能将抽象生物概念转化为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1 模型构建:让微观世界触手可及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里,模型构建使微观领域变得可接触,可视化的策略在这里找到了实用价值。生物学不少概念涉及看不见的结构与复杂活动,比如“DNA 复制”过程,学生面对文字描述加上几张静态图,理解清晰度普遍不足。物理模型的应用,其直观性带来了改变,微观世界不再遥远,学生得以靠近那些奇妙的概念。具体到细胞分裂章节,“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这些词极易混淆,教学阻力始终存在。以往教师依赖动画视频与黑板简图展示分裂进程,困惑依然在学生脑海中挥之不去。换一种思路,引入实体的染色体模型,交由学生亲自操作,模拟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与数量变化,结果不太一样。操作过程中,染色体在分裂各个时期的具体形态变化进入视线,复制行为、分离步骤变得可观察,相关概念的核心要点得以被学生把握。教师借此观察学生的操作步骤,也能捕捉到思维运行的轨迹,及时纠正理解上的不当之处。高三复习环节,同一模型还能建立起细胞分裂与染色体变异概念的联系。设置开放性任务成为可能,举例来说,模拟细胞分裂某个时期染色体未能正确移向两极的情形,探究可能导致哪种染色体变异,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单体”、“单倍体”、“三体”、“三倍体”这些变异类型具体的形成原因。手在动,脑子也在动,学生不只是加深了对细胞分裂、染色体变异本身的理解,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在过程中同步得到了锻炼。
2 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构建概念网络
高中阶段生物学科涉及的知识点数量不少,内容也显得零散,学生们常常觉得这些知识没有条理,难以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系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叫思维导图的可视化工具被引入课堂。这种工具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间的联系,搭建起概念之间的网络,把原本碎片状态的知识整合起来,变成一个整体,学习效率自然有希望提升。具体到新授课环节,如果某节课的内容量比较大,知识点又特别关键,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针对这节课画一幅思维导图。这时要求学生画得尽量细致完整,把能想到的知识点都囊括进去。拿必修一里面讲“蛋白质”的那节内容做例子,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动手操作。以“蛋白质”三个字作为最核心的关键词放在中心位置,然后画出像树枝一样的结构向外延伸。在紧挨着核心词的第一层分支上,学生需要写上几个关键的方面,比如“元素组成”、“基本单位”、“形成过程”、“功能”、“性质”、“检验”等等。这些分支词写好后,再往更外一层发展,也就是第三级分支。在这一层,学生就需要把前面提到的每个关键词背后具体的、详细的内容阐述出来。整个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不是简单的抄写。他们必须真正去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在说什么,然后自己动脑筋对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弄清楚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通过亲手绘制这样一幅图,学生能逐步把关于“蛋白质”的各种零散知识组织成一个有联系的系统。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不太容易遗漏某个知识点,也不太会把不同的概念混淆在一起。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对“蛋白质”这个概念本身的理解加深了,记忆也变得更为牢固。
3 多媒体动画:动态展示生物过程,突破教学重难点
生物教学时常遭遇动态概念的困扰,那些不断变化的过程构成了理解的壁垒。例如物质跨膜运输,像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类内容,教科书图片和文字显得静止,难以捕捉内在的动态性。利用多媒体动画进行可视化成为一种可行的教学辅助。它能动态描绘整个过程,将抽象转化为具象,有效协助学生突破关键难点。以物质跨膜运输中的渗透作用教学为例,水分子渗透是细胞吸收或失去水分的关键机制。教材确实引入了“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在“
ml 蔗糖溶液”与清水中的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帮助学生确认“原生质层”的存在,并理解渗透作用发生所需的前提条件。然而,学生对于渗透作用内在原理的把握依然不够深刻。这时,多媒体动画的价值得以显现。它能够动态地展示渗透作用发生的完整过程,学生可以直接看到水分子穿过“半透膜”的连续动作,从而把握渗透作用的实质。动画可以清晰地呈现“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存在的差别,演示水分子具体如何从浓度较低的一侧向浓度较高的一侧发生扩散迁移,并且当两侧浓度最终达到均等状态时,水分子的这种扩散迁移活动也会随之停止。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动画内容,能够获得对渗透作用原理深层理解的机会,这为他们后续理解实验中观察到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综上所述,可视化工具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模型构建能将微观世界直观呈现,让学生感受生物概念奇妙,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构建概念网络,将碎片化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与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动画能动态展示生物过程,将抽象过程形象化,突破教学重难点,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海滨 , 叶美娜 . “OBE + ADDIE”双模块教学模式: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探索 [J]. 华夏教师 , 2025,(22): 87-89.
[2] 董静雅 , 郭可心 , 王晓醒 , 马斌 , 任建东 , 相吉山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课程教学实践路径研究——以高中生物学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25,41(07): 91-94.
[3] 樊明锋 . 大单元视域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体液调节”单元为例 [J]. 华夏教师 ,2025,(21):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