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材料在幼儿建构活动中的创意运用及教育价值挖掘
王萌萌
合肥高新区御湖上园幼儿园
幼儿阶段是认知世界、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建构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空间思维、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材料因其天然性、多样性和低结构性,成为建构活动中极具潜力的资源。如何挖掘自然材料的教育价值,通过创意运用提升建构活动的实效性,是当前幼儿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1 分龄适配材料投放,精准满足发展需求
幼儿教育中自然材料的引入,必须紧密联系其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的实际水平。小班幼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他们更多被材料的形状、颜色和触感所吸引。针对这个特点,教师选择投放的材料需要规则性强、安全性高。圆润的鹅卵石、光滑的树枝、色彩鲜艳的树叶都是合适的选择。这些材料尺寸适宜抓握,方便幼儿进行简单的拼贴或堆叠活动。例如,用树叶拼出小动物轮廓,或用鹅卵石搭建一个“小花园”,能让幼儿在操作中直观感受不同自然材料的特性,有效激发他们最初的探索欲望。进入中班,幼儿的认知能力提升显著,他们开始关注材料能做什么、有什么用。此时投放的自然材料应更具挑战性。长短不一的树枝、形态各异的石头、可塑性强的泥巴符合这一需求。引导幼儿进行“树屋搭建”或制作“海底世界”等活动变得可行。这类活动能帮助幼儿理解材料如何起到支撑作用,空间关系又是怎样的。比如在“树屋搭建”过程中,孩子们需要观察树枝的粗细,据此决定连接方法,并用泥巴固定节点。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也促使他们思考材料特性如何影响结构的稳定。大班幼儿通常想象力丰富,创造力旺盛,渴望完成更复杂的任务。为他们提供的自然材料应更加多样化且开放性高,如贝壳、松果、竹片等,并可以引入胶水、绳子等辅助工具。这支持他们设计并建造诸如“未来城市”或“梦幻城堡”等大型建构作品。举例来说,在“未来城市”项目中,幼儿可能用贝壳点缀高楼窗户,用竹片架构桥梁,通过分工合作规划整体布局。
2 情境驱动游戏设计,激发创意表达潜能
自然材料在幼儿游戏中的价值实现依赖情境化设计。季节更替时教师能够结合文化节日或兴趣热点创设主题场景,例如 " 森林探险 "或 " 海底世界 "。这类情境将松果石块转化为游戏道具,树枝可搭成 "小木屋",落叶花瓣能装饰探险环境。儿童扮演角色执行任务,铺石头路制作松果 " 食物 " 的过程中,材料与想象场景产生联结。此种设计提升游戏趣味度的同时发展创意表达能力。多人协作是情境驱动的关键实施方式。大型建构活动中儿童分组完成主题任务," 动物乐园 " 案例显示分工价值:部分成员用树枝建造 " 栖息地 ",其他人以叶片花朵修饰场景,余下成员堆砌石块形成 " 假山 "。当树枝长度欠缺或石块稳定性不足时,儿童通过讨论尝试替代方案直至障碍排除。该操作既强化动手实操能力,亦促进沟通协作与问题解决技能的发展。成功体验激发持续参与动机,形成探索创造分享的循环模式。作品展示构成情境活动的延伸环节。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儿童解说建构成果," 森林小屋 " 可能被描述为神秘故事发生地。树枝与落叶组成的实体经语言叙述转化为故事场景,这种表达实践提升叙述能力并增强自信心。教师正向反馈与同伴认可深化成就感,维持后续创意投入的持久性。主题情境创设、合作任务执行、成果阐释分享构成完整链条,为幼儿想象力释放提供系统化支持框架。
3 多元融合拓展路径,深化教育价值内涵
自然材料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不能仅停留在搭建活动本身。要提升其教育作用,需要把它和科学发现、艺术活动、环保意识培养等不同方面结合起来。孩子们观察收集到的各种树叶,按样子分一分,比一比大小,量一量长短,这样能看出叶子上的纹路确实不一样。把石头、小树枝放进水里,看哪些沉下去,哪些浮起来,孩子们能感受到东西的轻重确实影响它在水里的位置。这类动手尝试的活动,让孩子开始像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他们之前搭东西的经验,在这里也能派上用场,想法能在不同地方产生联系。把自然材料变成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是另一种重要的结合方式。孩子们用树叶沾上颜色压出图案,或者把小树枝、小石子摆一摆、画一画,就能做出特别的东西。比如做一幅“春天”的画,孩子们用不同树叶拼出小花小草的样子,把小树枝当作树干立起来。他们得想想颜色怎么配好看,东西怎么放才像春天,这样一幅有生命力的画就出来了。这个过程让孩子学着去发现什么是美,也促使他们换个角度去看这些树叶子、小树枝,发现它们原来也能这么好看。用贝壳串个小链子,把松果涂涂画画做成小摆件,这类手工把玩自然材料的事,从搭积木延伸到了打扮生活上,让孩子觉得生活可以更有趣。借助自然材料做活动,引导孩子想想这些东西从哪里来、能做什么,理解保护自然很重要,这是融合的关键目标。孩子们用树叶、树枝搭“绿色家园”的房子和小花园时,老师可以问问:“我们用的叶子是从哪棵树上来的?”“要是树都被砍光了,我们还能这样玩吗?”大家一起说说这些事,孩子慢慢就懂了,树叶石头都是大自然给的礼物,得爱惜。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去捡掉在地上的叶子,把找到的小石头洗干净,这些简单的劳动里就藏着责任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环保的内容加进来以后,自然材料就不只是搭着玩的玩具了,它成了让孩子在玩中明白道理、在做中真正理解的工具。
综上所述,自然材料在幼儿建构活动中的创意运用,是提升活动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然材料的魅力,在于其天然性与开放性,而教师的智慧,则在于如何将这份魅力转化为幼儿成长的动力。唯有如此,自然材料才能真正成为幼儿建构活动中的“魔法钥匙”,开启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 张莉 . 幼儿园体验式亲子自然课程的实践探究 [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 2025, 44 (07): 136-139.
[2] 何海燕 . 生活化材料在幼儿色彩教学中的运用 [J]. 色彩 , 2025,(06): 215-217.
[3] 杨水林 . 自然材料艺术创作:幼儿环保意识与艺术创造力共育实践 [J]. 亚太教育 , 2025, (11):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