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活动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
陈青青
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幼儿园
项目活动秉持以幼儿为中心的理念,尊重其兴趣与能力,聚焦问题解决过程,强调学习的自主性与生成性,与当下将幼儿视为知识主动建构者、学习为主动建构知识过程的教育观念高度契合。尽管项目活动已成为幼儿园常用活动形式,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其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实施经验,以“苏州园林”为活动案例,提出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项目活动实施现状及问题
1. 项目主题与幼儿兴趣的错位
明确项目活动的主题是开展项目活动的第一步。但是,在项目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并不一定能抓住幼儿的真实兴趣,部分教师会根据教材内容或自身教学经验进行项目主题的确定,而对于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和主题了解不足。例如,教师在开展项目活动的过程中,未经过调研,不了解幼儿对于各种主题的喜好程度,从而选择了开放性较大的主题如“传统文化”,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参与其中,因而难以产生有深度,且受幼儿喜爱的驱动性问题;师幼互动沟通缺失,无法形成激发幼儿探究兴趣的项目主题,项目活动一开始就丧失了吸引力。
2. 幼儿学习主动性的缺失
幼儿学习被动且缺乏热情是项目活动实施中的又一突出问题。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灌输,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缺乏自主探索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导致他们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解与项目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述理论知识,没有引导幼儿通过实际观察、实验、操作等方式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 可操作性实践工具的匮乏
一线教师尽管了解项目活动开展的模式方法论,但在进行项目活动开展实践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实践工具缺失的窘境。项目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实践工具,如观察记录表、评价量表、活动资源包等工具,市场上的幼儿园开展项目活动的实践工具也不多,系统、具有针对性的更为稀缺。教师在开展项目活动的过程当中,实践工具的开发及制作都依赖于教师自身的探索,由于没有专业指导和经验支撑,制作出来的工具并不规范、有效,不能达到项目实践需求。比如观察幼儿在开展项目活动当中的表现,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观察记录表的辅助,教师依靠记忆来开展观察记录活动,导致记录的内容不准确、不全面,影响对幼儿学习情况的观察和预判、以及后续的教学策略调整。
二、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策略
1. 捕捉兴趣,精准生成项目活动
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这里有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苏州园林以其独创的建筑风格、优美的园林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着世人。在日常与幼儿的相处中,教师发现幼儿对苏州园林充满好奇,经常向老师提出“为什么园林的亭子造得是这个样”“园林里的假山是怎么砌的”等问题。教师捕捉到幼儿对苏州园林的兴趣点,与幼儿进行讨论后了解了幼儿关于园林的建筑结构、植被种类、历史文化等都有比较强烈的探究意愿。于是,教师就“苏州园林探秘”的话题生成了项目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地考察、搜集信息、制作模型等了解苏州园林的相关知识。在生成项目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对活动内容进行了有目的的辨析,使活动内容既能符合幼儿的意愿,又能满足幼儿的发展。例如,在选择与苏州园林相关的活动内容时,教师不仅想到了园林中涉及的相关科学知识,比如园林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园林植物的生长等,同时考虑到了一些艺术方面的相关内容(如欣赏园林的诗词和绘画作品),一些语言领域的相关内容(如谈论园林的诗词作品、故事等)等,并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经验。
2. 引出驱动问题,推动“经验链”形成
驱动性问题是项目活动的核心,它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推动“经验链”的形成。在“苏州园林探秘”项目活动中,教师引出了“如何设计一座小型的苏州园林”这一驱动性问题。这个问题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又能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幼儿围绕这个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首先,他们通过实地参观苏州园林,观察园林的布局、建筑风格、植物配置等,收集第一手资料。然后,他们查阅相关的书籍、图片和视频资料,进一步了解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幼儿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如园林的选址有什么要求、不同类型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如何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搭配等。这些问题又引发了他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经验链”。教师通过适时引导和启发,帮助幼儿解决遇到的问题。
3. 支持自主解决,拓展项目内容
在项目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引导幼儿解决问题。例如,幼儿在设计自己小型苏州园林的过程中发现园林的空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教师没有立即告知幼儿解决的方法,而是引导他们通过讨论、尝试、改变等方式自己寻求答案。例如,当幼儿对园林建筑的榫卯结构感到困惑时,教师为他们提供了相关的模型和图片,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拆解模型,了解榫卯结构的原理和作用。在调整的过程中,幼儿不断尝试不同布局的设计方式,用自己的实际操作解决布局不合理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幼儿拓展项目内容,结合其他领域和其他项目。幼儿不仅掌握苏州园林的科学知识,而且还以绘画、手工等方式表现园林的美,如用彩笔画园林的风景画、用积木建构园林的模型等;用讲述园林的故事、编创有关园林的儿歌等方式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4. 倡导多样展示,呈现项目经验
多样化的成果展示会激励幼儿参与分享交流,分享项目经验。在“苏州园林探秘”项目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开展了多样化的成果展示活动,比如举办苏州园林设计展览、园林模型展示及讲解、园林知识竞赛等。在设计展览环节,幼儿展示自己设计的小型苏州园林的设计图纸和模型,向其他幼儿和家长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特点。幼儿用稚嫩的语言向大家讲述着自己的园林小世界,并对自己理解及想象的园林进行了介绍,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在园林模型展示及讲解环节,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自己的园林模型向大家展示园林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功能,讲述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在园林知识竞赛环节,幼儿分为小组对问题做出回答,展示自己在项目活动中获得的园林知识。
结语
项目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其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以苏州园林主题项目活动为例,通过捕捉幼儿兴趣生成活动、引出驱动问题推进活动发展、支持幼儿自主解决问题拓展活动内容、倡导多样化成果展示呈现项目经验等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瑜鑫. 项目活动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以“桥”项目活动为例 [J]. 教育观察 , 2023,12(18): 59-62.
[2] 陈大琴 . 项目化学习引发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以中班项目化学习“蚯蚓大探秘”为例 [J]. 江苏教育研究 ,2022,(10):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