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建构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策略与幼儿叙事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张丽娜
大名县第一幼儿园 河北省邯郸市 056900
引言
幼儿叙事能力是其语言表达与思维建构的重要体现。教师如何在日常游戏中以语言方式进行适当引导,成为提高其叙事能力的关键环节。建构游戏因其开放性与过程导向特性,成为观察与研究语言行为的理想场景。作为具有象征性和结构性特点的游戏活动,以往研究多从建构游戏出发探究其与学习品质的关系,而作为建构游戏的一种,积木游戏的可操作性、低结构性和生活化特点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本文立足于教师语言与幼儿表达之间的互动机制,通过实地观察与案例分析,试图构建两者之间的关系路径,并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一、教师语言指导的特点与在积木游戏中的表现方式
在积木建构游戏中,教师的语言引导策略既不是单纯的信息传达,也不是命令式的指导,而是一种灵活适配幼儿认知水平与兴趣取向的交流支持。观察发现,富有延伸性的语言提问(如“你打算用这个搭什么?”)和情境激发类表达(如“你这里是不是在建一个小动物的家?”)能够激活幼儿的想象力与主动表达欲望。这些语言不仅给予幼儿表达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构建叙事结构提供语义支架,使其表达更具条理和层次。教师语言对游戏情境的适时介入,还能有效调动幼儿之间的互动,为集体叙事与协作表达奠定基础。
此外,教师的语言指导往往伴随着多模态的交流支持,包括眼神注视、肢体动作的配合和语音语调的变化,这些非语言因素与语言内容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支持系统。建构活动本身具有空间结构与操作程序的逻辑性,教师如果能利用语言引导幼儿表达其操作思路与想象画面,便能有效促进幼儿对事件顺序、角色关系与空间转换等叙事关键要素的掌握。在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下,幼儿的学习品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学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教师语言的支持不仅在语言能力上产生正向影响,也促进了幼儿对规则、情境与合作的理解,从而在更深层次上助力其叙事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语言类型对叙事能力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类型的语言策略在游戏中对幼儿表达行为的激发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直接性语言如“把这个搭上去”更倾向于操作指导,虽可提升建构效率,但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作用有限。而开放性语言,如“你这个像不像一座城堡?”则更容易激发幼儿联想与叙述兴趣,从而在游戏中主动讲述“谁住在这里”“发生了什么事”等内容。实证研究表明,教师在游戏中的启发性语言越多,幼儿生成完整故事框架的能力越强,其语言中出现的因果词汇、时间词汇和人物行为描写也更为丰富。
同时,教师的语言风格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的表达策略。一些教师注重“回应式”交流,及时复述和扩展幼儿的发言,不仅增强其表达信心,也提供了更长的对话机会与思维空间。而相对片段化、独白式的教师语言则会压缩幼儿表达的时机,使其更易形成“回应式沉默”。2012 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体现了我国给予学习品质的关注和重视。教师如何在语言上体现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提问的质量上,更体现在其对幼儿表达的重视程度与回应策略中。良好的语言互动质量,往往比频繁的干预更能提升叙事能力。
三、幼儿叙事能力的发展特征与语言支持之间的匹配机制
幼儿叙事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3-6 岁阶段是其由图景表达向逻辑结构表达转化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尚未形成完整的叙述框架,其语言组织往往以事件碎片、生活经验为线索。因此,教师语言的引导若能围绕“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有序铺垫,就能有效帮助幼儿建立基本的叙事逻辑。在积木游戏中,当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发生了什么”“谁来帮忙”“后来又怎么样”时,实质上是将游戏行为转化为情节线索,从而推动其语言由描述性走向结构性。积木活动中角色扮演与事件推动的结合,使这种叙事结构更具沉浸感。
更重要的是,叙事不仅仅是语言的外在表达,更是儿童内在心理建构的过程。在游戏中构思、表达与重构故事的过程,其实就是儿童整合生活经验与逻辑想象的思维活动。当教师适时用语言支持这种建构过程,不仅促进了词汇丰富度的增长,也激活了幼儿内在的情绪与认知联系。教师语言的情境性、鼓励性与支持性特质,是提升幼儿从“讲一句”到“讲一段”再到“讲完整故事”的关键外部条件。通过有意识的语言引导,教师不仅丰富了游戏内容,还为幼儿叙事能力的深度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支持。
四、优化语言策略以提升建构游戏中的教育价值
为了更有效提升积木建构游戏中的教育功能,教师需要具备对语言策略的反思能力和结构设计意识。具体而言,教师应在游戏前设定语言目标,并预设可能的引导问题与情境设问,如“这是谁的房子”“发生了什么意外”等,引导幼儿进行情节生成。同时,应注重语言与材料的联动,通过命名、拟人化、情境化等手段,将积木构建与语言表达有机整合。教师语言不应仅是教学话语,而应成为一种激发儿童思维的“对话桥梁”。通过高质量语言介入,可以推动幼儿实现从“搭积木”到“讲故事”的跨越,并在过程中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与情绪表达能力,使其语言成长更具深度与灵活性。
此外,幼儿教师还需关注语言策略的连续性与个体适配性。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语言刺激的敏感度不同,有的需要更多提示,有的则适合自由发挥。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语言密度与类型的灵活调整,保持语言支持的开放性与弹性。在实践中建立语言观察记录制度,对不同类型语言与幼儿叙事反应进行归类分析,有助于教师积累经验并优化策略设计。通过不断调整与提升语言互动质量,积木建构游戏将不仅是动手的乐园,更是语言与思维发展的生长场。在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下,幼儿的学习品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学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这一教育趋势促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语言指导与游戏整合的新方式,使教育真正走向“寓教于乐”的方向。
结论
教师语言在积木游戏中不仅引导了建构过程,更是促进幼儿叙事能力成长的关键力量。研究表明,开放性与启发性的语言策略能激发幼儿叙事的主动性、完整性与逻辑性,从而拓展其表达空间与思维深度。通过语言与游戏的融合,教师可以在情境中有效地提升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为其后续学业打下良好基础。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教师语言培训与实践指导,使游戏真正成为语言发展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吴佳琦.积木游戏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现状研究[D].吉林外国语大学,2023.DOI:10.27833/d.cnki.gjlhw.2023.000037.
[2]余慧娜.积木游戏促进中班幼儿计划性发展的行动研究[D].成都大学,2025.
[3]许悦.积木建构游戏中幼儿长度测量的深度学习过程研究[D].吉林外国语大学,2025.
[4]许悦.积木建构游戏中幼儿长度测量的深度学习过程研究[D].吉林外国语大学,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