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事业单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风险与防范

作者

施新标

浏阳市建筑业服务中心 湖南浏阳 410300

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工程发挥着关键作用。从学校教学楼建设到医院 单位建筑工程直接关系民生福祉与社会发展质 投标、施工建设直至竣工验收全过程,其管理成效 会公信力与经济利益。然而,受多重因素制约, 频发、工程延期、成本超支等问题屡见不鲜。 事业单位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具 理的风险与防范展开全面论述,以期为行业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一、事业单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概述

(一)合同管理的概念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是以建筑工程合同为对象,对合同从酝酿、订立、履行、变更到终止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管理活动。其核心在于通过对合同条款的精准把控与执行监督,确保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得以有效落实,保障建筑工程项目按照既定目标顺利推进。在合同订立阶段,管理工作侧重于合同主体资格审查、条款拟定与审核,确保合同内容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且公平合理;合同履行阶段,需实时跟踪工程进度、质量与资金支付情况,及时处理工程变更、违约等问题;合同变更与终止阶段,则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妥善处理善后事宜,避免纠纷产生。合同管理不仅是对合同文本的管理,更是对合同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经济关系、工程技术关系的综合协调与管理,贯穿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

(二)事业单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特点

与一般企业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相比,事业单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具有显著特点。其一,政府监管严格。事业单位建筑工程多涉及公共资源使用与公共利益维护,需严格遵循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招投标、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等政策法规。从项目立项审批到招投标流程规范,从工程质量监督到资金使用审计,均处于政府多部门的严格监管之下,这要求合同管理必须高度契合政策要求,确保合规性。其二,资金来源特殊。事业单位建筑工程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政府专项基金或政策性补贴,资金使用需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与财政管理制度,对合同价款支付、变更费用审批等环节有着更为严格的规定,合同管理需紧密围绕资金使用规范展开,保障资金安全与合理使用。其三,项目公益性强。事业单位建筑工程多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如学校、医院、图书馆等,项目建设目标侧重于社会效益实现,对工程质量、功能适用性、环境友好性等方面要求较高。这使得合同管理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更要将社会效益目标融入合同条款,强化对工程质量与使用功能的管控。

二、事业单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风险类型

(一)合同订立阶段风险

同主体资格审查风险。合同主体资格审查是合同订立的首要环节,若对合同相对方资质、信誉、履约能力等审查不严,将为合同履行埋下隐患。部分事业单位在选择合作方时,未充分核查其营业执照、资质证书的有效性与经营范围的匹配性,忽视对其过往工程业绩、信用记录的调查评估。一些不具备相应施工资质或存在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可能混入,导致合同签订后出现施工能力不足、偷工减料、拖延工期等问题,甚至引发合同无效纠纷,使工程建设陷入困境。

合同条款风险。合同条款是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关键依据,条款不完善、表述模糊或权利义务不对等极易引发纠纷。部分合同对工程质量标准、工期要求、价款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核心条款约定不明确。在工程质量方面,未细化具体验收标准与检测方法;工期条款中,未明确工期延误的认定条件与违约责任;价款支付条款缺乏分期支付的具体节点与比例。当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双方因对条款理解分歧产生争议,无法依据合同有效解决问题,导致工程进度受阻、成本增加。

招投标违规风险。招投标是建筑工程合同订立的重要环节,违规行为将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影响合同履行质量。围标、串标现象在部分事业单位建筑工程招投标中时有发生,投标企业之间相互串通报价,抬高或压低投标价格,使招投标流于形式,导致中标企业并非具备真正竞争优势的单位。虚假招标行为也屡禁不止,个别事业单位与特定企业事先达成协议,通过设置不合理的招标条件排斥其他潜在投标人,使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中标。这些违规行为导致签订的合同难以保障工程质量与效益,增加合同履行风险。

(二)合同履行阶段风险

工程变更风险。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因设计缺陷、地质条件变化、政策调整等因素,工程变更难以完全避免。但频繁且不规范的工程变更将对合同价款、工期产生重大影响。一些事业单位在工程变更管理中缺乏严格审批流程,未对变更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充分论证,随意同意施工方提出的变更申请。变更后未及时签订补充协议明确价款调整与工期顺延方式,导致结算时双方就变更费用计算产生争议,工程价款大幅增加,工期严重延误,破坏合同履行的稳定性与可控性。​ 合同违约风险。合同双方因各种原因未能履行合同义务将构成违约,对工程建设造成不利影响。施工方可能因资金短缺、技术能力不足、管理不善等原因,出现工期延误、质量不达标、偷工减料等违约行为。未按合同约定时间完成关键节点施工,导致整个工程无法按期交付使用;使用不合格建筑材料,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留下安全隐患。事业单位也可能存在未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未及时提供施工条件等违约行为,引发施工方停工、索赔等问题,破坏双方合作关系,阻碍工程顺利推进。​

合同纠纷处理风险。当合同双方在履行过程中产 生争议,若未能有效处理,将演变为合同纠纷。在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纠纷处理过程中 调解阶段,双方因利益分歧难以达成一致,导致协商陷入僵局;进入仲裁或诉讼程序后,因对法律程 不熟悉、 证据收集不充分,可能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诉讼周期长、成本高,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还可能影响事业单位的社会形象与后续项目开展。

(三)合同管理机制风险

管理制度不完善风险。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是有效开展合同管理工作的基础。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体系,合同审批流程不规范,存在审批环节缺失、审批权限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合同签订随意性大,无法有效防范风险。合同备案、归档制度不健全,合同文本及相关资料分散保管,甚至出现丢失现象,给合同履行监督与纠纷处理带来困难。缺乏合同履行跟踪评估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潜在风险,错失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最佳时机。

人员专业能力不足风险。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合同管理工作质量。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合同管理人员法律知识与工程专业知识欠缺,风险意识淡薄。对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合同条款的法律含义理解不深入,在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无法准确识别法律风险;不熟悉工程技术规范与施工流程,难以对工程变更、质量问题等进行有效审核与把控。风险意识不足导致在合同管理工作中缺乏主动性与前瞻性,不能提前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对已出现的风险也无法及时有效应对。

三、事业单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风险成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因素

法律法规政策变化。建筑行业法律法规与政策处于动态调整过程中,新法规的出台、旧法规的修订对事业单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提出新要求。建筑节能标准的提高、环保政策的收紧,要求工程建设在设计、施工、材料选用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若事业单位未能及时关注并适应这些政策变化,在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未将新要求纳入合同条款,可能导致工程建设不符合法规标准,面临整改、罚款甚至停工等风险,增加合同履行成本与不确定性。

市场环境不稳定。建筑市场受宏观经济形势、供需关系等因素影响,价格波动频繁。建筑材料价格如钢材、水泥、砂石等受原材料供应、运输成本、市场需求变化影响,价格起伏不定;劳动力市场因人口结构变化、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劳动力价格与供应稳定性也存在波动。这些市场因素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合同履行难度,施工方可能因成本大幅上升要求调整合同价款,若合同中未约定价格调整机制,将引发双方争议,影响合同正常履行。

(二)内部管理因素

重视程度不足。部分事业单位对合同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未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将工作重点放在工程进度与质量控制上,忽视合同管理在保障工程效益、规避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对合同管理工作的统筹规划与资源投入,未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或岗位,合同管理工作由其他部门兼职负责,导致管理职责不明确,工作缺乏专业性与系统性,难以有效防范合同管理风险。

部门协同不足。事业单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如基建部门负责工程实施、财务部门负责资金支付、法务部门负责法律审核等。然而,部门之间存在沟通不畅、职责不清的问题。在合同订立阶段,基建部门与法务部门未充分沟通,导致合同条款法律风险未被及时识别;在合同履行阶段,财务部门与基建部门信息不对称,工程进度与资金支付不匹配,影响合同正常履行。部门间协同不足造成管理脱节,降低合同管理效率,增加风险发生概率。

四、事业单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一)完善合同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与行业规范,制定全面、系统的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订立、履行、变更、终止等各环节的操作流程与标准,细化合同审批权限与程序,确保合同签订合法合规。

建立合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根据合同金额、复杂程度划分不同等级,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制定合同履行跟踪评估制度,定期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完善合同备案、归档制度,设立专门的合同档案管理部门或岗位,对合同文本及相关资料进行统一收集、整理、保管,便于查阅与追溯。

加强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引入先进的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合同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化系统,可对合同起草、审批、签订、履行、归档等环节进行线上操作与实时监控,提高管理效率与准确性。系统能够自动提醒合同关键节点,如付款时间、工期截止日期等,避免因人为疏忽导致违约。利用大数据分析功能,对合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挖掘潜在风险点,为合同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壁垒,促进部门协同合作,提升合同管理整体水平。

(二)强化合同全过程管控

严格合同订立管理。在合同订立阶段,加强合同主体资格审查,建立供应商信用评价体系,对合作方的资质、信誉、履约能力进行全面评估,筛选优质合作方。规范合同条款拟定,组织法律、工程、财务等专业人员参与合同条款审核,确保合同内容合法、完整、严谨,权利义务对等。对工程质量标准、工期要求、价款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核心条款进行细化明确,避免模糊表述。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加强对招投标过程的监督管理,杜绝围标、串标、虚假招标等违规行为,确保招投标活动公平、公正、公开,从源头上保障合同质量。

加强合同履行监督。建立合同履行跟踪机制,安排专人负责合同履行情况的日常监督与记录。定期检查工程进度、质量、资金使用等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建立工程变更审批制度,对变更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充分论证,明确变更费用计算与工期顺延方式,及时签订补充协议。加强对施工方履约行为的监督,对工期延误、质量不达标等违约行为,依据合同约定及时采取措施,如要求整改、扣除违约金等,保障合同顺利履行。

做好合同纠纷应对准备。制定合同纠纷应急预案,明确纠纷处理原则、流程与责任分工。加强与专业法律机构合作,聘请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提高合同纠纷处理能力。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注重证据收集与保存,为可能出现的纠纷处理提供有力证据支持。当纠纷发生时,优先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若协商调解不成,及时采取仲裁或诉讼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降低纠纷对工程建设与单位形象的负面影响。

(三)提升合同管理能力

加强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合同管理人员参加法律知识、工程管理知识培训,邀请行业专家、法律学者授课,提高其专业素养与风险防范意识。培训内容涵盖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合同管理实务、工程技术规范等方面,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增强培训的实用性与针对性。鼓励合同管理人员参加专业资格考试,如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企业法律顾问等,提升其专业资质与业务能力。

引进专业人才。招聘具有法律、工程管理、经济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合同管理队伍。在人才引进过程中,注重考察其专业知识、实践经验与综合素质,确保能够胜任合同管理工作。为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与晋升空间,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提升合同管理团队整体水平。

五、结语​

事业单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是一 项系统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其风险防范关乎工程建设成败与事业单位长远发展。通过对合同管理风险类型、成因的深入分析可知,风险存在于合同订立、履行及管理机制各个环节,受外部环境与内部管理等多重因素 有效防范风险,事业单位需从完善合同管理体系、强化全过程管控、提升管理能力等方面入手, 健全 加强信息化建设,严格把控合同各个环节,提高人员专业素养。随着建筑行业发展与管理要求提升, 事业单位应持续关注合同管理新问题、新趋势,不断优化管理策略,为建筑工程建设保驾护航,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闫朴 , 杨海东 .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探讨 [J]. 中国产经 , 2024, (18): 88-90.

[2] 朱敏 . 探究建设单位如何降低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的风险 [J]. 低碳世界 , 2023, 13 (01): 153-155.

[3] 杨雪 .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及其风险防范 [J]. 技术与市场 , 2019, 26 (08): 226.

[4] 李刚 .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风险防范及其控制措施 [J]. 企业改革与管理 , 2018, (04):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