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育路径及其实施效果研究

作者

韩金晶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第一中学 017010

教育部 2025 年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全国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达 23.6% ,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学习适应困难成为主要困扰。心理健康素养作为个体维护心理健康的认知与行为能力,其培育质量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韧性的构建。

一、分层分类:构建精准化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年级间差异。七年级学生需要应对小学升入初中的适应问题,八年级学生则普遍进入青春期情绪波动显著的阶段,九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及未来职业选择的困扰。基于这种差异化的现实需求,单一模式的心理健康课程效果有限,有必要建立以年级为纵向主线、嵌入针对性专题模块的分层课程框架。七年级课程设计的核心在于环境适应与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校园寻宝”活动被用来帮助学生快速熟悉新环境,“兴趣拼图”任务则鼓励跨班级交流,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同伴关系。针对部分学生因方言问题产生的社交困难,“方言故事会”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使用家乡话讲述故事,配合肢体交流,有效缩短了适应期,有案例显示此类活动能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融入班集体。该阶段课程强调体验式学习,避免抽象讲解,重在通过具体情境掌握适应技能。八年级课程的关键转向情绪管理与挫折应对能力的提升。这个年龄的学生情绪起伏大,可能出现对抗行为。实践中引入“情绪天气预报”机制,学生每天用色彩标记自身情绪状态,教师通过持续观察能识别潜在风险信号。曾有学生连续标记“暴雨红色”,对此启动了“心灵守护者”计划,包含个体心理辅导、安排其在心理剧社承担特定角色(如调解员),同时促成家长签订“亲情联络承诺书”,确保每周固定次数的亲子视频沟通。这种整合课程、活动与家校协作的立体干预方式,被证明能有效缓解学生的抑郁倾向。挫折教育同样重要,“逆境博物馆”心理剧通过演绎真实案例改编的治愈性短剧,帮助学生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学习应用“情绪 ABC 理论”等认知调整工具。九年级课程的核心议题聚焦在生涯规划与压力管理上。面对升学路径的选择,学生容易产生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之间的焦虑。“未来魔镜”工作坊利用 VR技术模拟不同高中的学习场景,提供直观体验。当学生在虚拟体验中发现对“职业学校的机械操作课程”更感兴趣时,教师组织家庭会议,借助“生涯平衡轮”工具,将学业基础、个人兴趣、家庭期望等多维度因素进行可视化讨论,最终可能形成诸如选择“普职融通班”这样的平衡方案。

二、家校协同:打造三维立体支持系统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首要环境在家庭。家校教育实践常呈现一种状态,学校一方投入热情较高,家庭方面则显得相对疏离。相关调查揭示,能定期参与学校心理教育活动的家长比例不高,相当一部分家长持有看法,将青少年心理健康维护的责任主要归于学校。要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有效网络,必须超越过往以家长会和讲座为主的传统形式。常态化沟通机制与个性化支持方案的建立变得必要。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这是协同育人得以实现的根基。学校可考虑周期性组织以青春期家庭教育为主题的专门活动,这类活动需要紧扣现实中的突出议题,例如怎样处理子女的叛逆表现,如何在学业压力背景下进行有效的亲子对话。有学校尝试采用案例解析和情境模拟等手段,其目的在于引导家长学习掌握 " 非暴力沟通四步法 ":观察行为、表达感受、说明需求、提出请求。具体应用的例子是存在的,当孩子考试失利情绪陷入低谷,家长可能这样沟通:“我注意到你这次数学考试没达到预期(观察),感到有些担心(感受),我们能否一起分析错题,制定改进计划?(需求)你希望我提供哪些帮助?(请求)”。这种具备结构特征的沟通路径,实际应用中被观察到对亲子关系的改善产生了积极效果。利用班级微信群等渠道,学校还能持续向家长推送《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与应对策略》系列文章,分享亲子互动游戏和家庭心理疏导技巧,这种做法有助于降低家长参与相关活动的难度门槛。

三、实践浸润:创新心理教育体验载体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依赖知识传授,这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知而不信、信而不行”的情况。沉浸式与互动式体验活动被证明能更有效地提升心理教育效果。学校有必要开发跨界融合项目,例如“心理 + 艺术”、“心理 + 科技”、“心理 + 劳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心理成长过程。心理剧和团体辅导是激发情感共鸣的有力手段。一所学校观察到八年级学生面临人际冲突问题,便设计了“同伴调解模拟”活动。学生分组扮演冲突双方与调解员角色,活动中他们运用“我信息”表达法进行沟通,具体形式如“我感到受伤,因为你说……”。通过角色互换的实践,学生得以深入理解不同立场的心理需求,切实掌握非暴力沟通技巧。心理剧在创伤疗愈领域同样具有应用价值,另一所学校为经历过校园欺凌的学生编排了《破茧》短剧,借助艺术表达释放被压抑的情绪,在观众共情的过程中参与者重新建立起自我价值感。需要指出,此类活动必须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全程引导,这是防止参与者遭受二次伤害的重要保障。实践表明,创新心理教育载体关键在于真实情境中的深度体验,单纯的理论讲解难以促成行为层面的真正改变。融合艺术、科技、劳动等元素的实践活动提供了这种深度体验的可能。心理剧的模拟性与代入感让抽象的心理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团体互动则放大了情感联结的力量。专业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他们确保活动在安全框架内运行,及时识别并处理潜在风险,引导反思指向建设性成长。体验式学习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促成的内在转化,学生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意义的参与者。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突破课程、家校、实践三大瓶颈。分层分类课程体系通过精准供给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通过资源整合破解“单打独斗”的困境,实践浸润活动通过体验创新弥补“知行脱节”的短板。

参考文献

[1] 纪永杰 . 初中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作用与做法 [J]. 华夏教师 , 2025, (19): 44-46.

[2] 田文方 . 体育与健康课程赋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 2025, 15 (18): 184-189.

[3] 黄晓燕 . 从班主任的管理视角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J]. 华夏教师 , 2025, (02):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