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现代京剧教育实践
陶茹
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
一、引言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近年来 ,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推广 , 现代京剧在教育领域也逐渐受到关注。小学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 将现代京剧融入小学音乐教学 , 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本文将探讨小学音乐教学中现代京剧教育的实践。
二、现代京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 一)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现代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其历史和文化内涵深厚而丰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 将京剧艺术融入课堂 , 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还能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京剧 , 孩子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 , 他们还能在表演中锻炼自己的表现力和自信心, 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 二)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现代京剧是一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形式 , 它不仅保留了传统京剧的韵律和表演元素 , 还融入了现代音乐、舞蹈、灯光等艺术形式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学习和欣赏现代京剧 , 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艺术魅力 , 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在现代京剧中, 演员的表演非常关键。演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唱、念、做、打等基本功 , 同时还需要根据剧情和角色的需要 , 运用自己的身体、声音、表情等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通过学习和欣赏现代京剧 , 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表演技巧和艺术表现方式 , 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 三)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为先,情境导入:
视觉冲击先行:播放《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虎上山”的经典片段,展示精美脸谱(如关羽红脸象征忠义)、华丽服饰(如林冲的夜行衣),用强烈的视觉元素点燃学生好奇心。
故事魅力渗透:用儿童化语言讲述《红灯记》“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背后的革命家庭故事,或《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的机智,让英雄人物变得可亲可感。
生活化体验:让学生模仿“亮相”动作(如单腿独立、一手前指),感受“圆场步”的轻盈,触摸仿制道具(马鞭、船桨),拉近与京剧的距离。
现代京剧的融入可以丰富小学音乐教学内容, 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同时 , 通过学习和表演现代京剧 ,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提高教学效果。
三、现代京剧教学实践的核心路径
( 一) 教学内容的选择
精选内容,循序渐进:
低年级(1-3 年级):聚焦“声”与“形”
趣味声音:学唱简单、朗朗上口的现代京剧旋律短句,如《红灯记》中李铁梅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可简化为童声版),感受西皮流水的明快节奏。
特色念白:体验京白(较生活化,如《沙家浜》中沙奶奶的念白)的韵味,尝试有节奏、带韵味的朗诵。
基础身段:学习“云手”“山膀”“走边”等基础程式动作,通过游戏化练习掌握。
脸谱创意:在纸上绘制或面具上涂抹简单的脸谱(如包拯的黑脸、曹操的白脸),理解色彩象征。
高年级(4-6 年级):深化“情”与“艺”
经典唱段赏析与模唱:深入学习代表性唱段,如《智取威虎山》“甘洒热血写春秋”,分析唱腔特点(如高亢激昂),理解人物情感(杨子荣的豪迈),尝试跟唱片段。
行当与流派初探:认识生(杨子荣 - 老生)、旦(阿庆嫂 - 青衣)、净(李勇奇- 花脸)、丑(刁德一- 文丑)四大行当在现代京剧中的体现,
了解不同表演风格。
程式化表演体验:结合简单剧情(如“开门”“划船”“骑马”),运用学过的身段进行情境表演,体会“无声不歌,无动不舞”。
音乐元素分析:** 认识“三大件”(京胡、月琴、三弦)的音色,感受锣鼓(如“四击头”用于亮相)如何烘托气氛、掌控节奏。
( 二 ) 教学方法的运用
多元方法,寓教于乐:
体验式教学:
工作坊实践:邀请专业演员或本地票友进校园,开设短时工作坊,手把手教学身段、唱腔。
小剧场排演:排演简化版现代京剧片段,如《沙家浜》“智斗”,学生分组扮演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体验角色塑造。
探究式学习:
文化溯源:引导学生探究现代京剧经典剧目(如《红灯记》《沙家浜》)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原型,理解其时代意义。
主题讨论:围绕剧目中的核心价值(如《红灯记》的忠诚、《智取威虎山》的勇敢)展开讨论,联系现实生活。
跨学科融合:
美术:设计制作脸谱、服饰纹样、舞台布景模型。
语文 / 历史:阅读剧本片段、了解革命历史背景、撰写角色小传或观后感。
体育:将京剧身段元素融入形体训练,发展协调性、灵活性。
( 三 ) 课外活动的拓展
活用资源,拓展平台:
数字化资源库: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国京剧艺术网等,获取高清演出视频、动画讲解、伴奏音乐等。
本土文化力量:与本地京剧院团、文化馆、非遗中心建立联系,争取讲座、示范课或观摩机会。
校园文化浸润:
社团活动:成立京剧兴趣社团,提供深入学习空间。
主题展演:在艺术节、新年联欢会中设置“国粹芳华”板块,展示学习成果。
环境创设:在教室、走廊布置京剧主题板报、优秀学生作品(脸谱、剧照)。
四、现代京剧教学中的关键考量与实践建议
教师素养提升:鼓励音乐教师参加专项培训、观摩高水平演出、利用在线资源自学,提升自身京剧修养与教学能力。
内容甄选把关:选择思想积极向上、艺术感染力强、适合儿童认知和情感接受的现代京剧内容。注重英雄主义、爱国情怀等正面价值的引导。
评价注重过程: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兴趣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创意表达(如改编唱词、设计动作)等方面的进步,而非演唱或表演的专业精度。
参考文献
[1] 林晶.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音乐创新性教学模式[J]. 亚太教育,2023,(09):59-61.
[2] 王杨 . 南京市栖霞区音乐研训活动剪影 [J]. 音乐天地 ,2023,(03):66.
[3] 付智谋. 学校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研究[J]. 音乐天地,2023,(02):23-26.
[4] 谢建兰 . 戏曲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与开展[J].亚太教育 ,2023,(02):24-27.
[5] 尹航 . 论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创新中的有效渗透 [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2,41(12):75-77.
[6] 陈宇超 . 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2,8(20):118-120.
[7] 杨碧瑜 , 陈菁 .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策略 [J]. 华夏教师 ,2022,(26):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