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探索

作者

宋芳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长塘镇中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形成的重要窗口。传统英语课堂常陷入 " 知识灌输 " 与 " 应试训练 " 的窠臼,导致学生 " 学得苦、用得钝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革新,要求教师从 " 知识传授者 " 转向 " 成长引路人 ",通过构建真实语言环境、激活深度思维活动、建立动态评价机制,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索、自我建构的成长场域。

1 情境浸润——构建生活化语言场域

语言能力发展始终与社会文化实践紧密交织,脱离现实场景的重复训练难以形成有效认知联结。初中阶段学习者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将抽象语言知识嵌入日常生活情境能显著增强学习动机。现行教材文本多以片段化形式存在,采用 " 场景补全 " 策略可重构为立体化交际环境。以 " 邀请与应答 " 单元教学为例,将课本对话迁移至 " 校园社团招新日 " 活动中:学生分别扮演动漫社、机器人社等团体招新负责人,基于招新海报内容设计差异化的邀请话术,其余学生则模拟新生提出 " 社团活动频率 "" 是否需要基础技能 " 等具体问题。这种身份置换促使学生必须突破教材预设框架,直面 " 如何用英语完成真实交际任务 " 的挑战。教学过程中同步渗透文化维度对比,教师呈现中国人习惯用 " 顺便来看看 " 降低请求强硬度,而英语使用者倾向直接表明 "we need volunteers for robotics club" 的实例,使文化认知融入语言运用过程。冲突性情境常能激发更复杂的语言产出,在 " 教室零食管理辩论 赛 " 设 计 中, 教 师 设 置 "Should snacks be banned in classrooms?" 的 辩题时,支持方可能提出 "maintain energy levels during long classes" 的生理需求,反对方则反驳 "crumbs attract ants into electrical equipment" 的安全隐患。辩论环节要求学生即时处理对方论点,例如当听到 "snacks helpconcentration" 的主张时,需快速组织 "sticky keyboards distract all students"的针对性回应。这种动态思维过程迫使学习者激活既有语言储备,同时根据语境需要重组表达结构。教师作为支持者适时介入,当学生出现逻辑断裂时插入提示:" 尝试用 'on the other hand' 衔接食品卫生与学习效率的矛盾点? " 此类干预既不破坏话语流,又示范了转折连词的实际功用。值得注意的是情境创设需避免理想化倾向,如社团招新场景应预设 " 报名人数超额 " 或 " 专业限制冲突 " 等现实变量,这些非预设状况往往催生最具价值的即兴表达。

2 思维进阶— 设计阶梯式探究任务

初中英语课堂中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始终面临教学任务同质化困境。以 " 环境保护 " 主题单元为例,多数教师会要求学生机械记忆 "recycle paper" 这类短语,但基础认知层面停留于词汇识记往往导致思维浅表化。实际观察到某校七年级课堂呈现不同图景:教师要求第三小组学生用英文书写五条家庭垃圾处理记录,包括重复使用购物袋等具体行为;随后转入提升阶段,第五组学生被要求推算 " 减少塑料使用能降低海洋污染速度 " 这一论断的数据支撑,他们发现本地超市塑料袋年消耗量折算为石油消耗的数据令人惊讶;最终拓展阶段呈现多元路径,部分学生制作英文海报呼吁校园电池回收,另有人设计食堂厨余堆肥方案。这种分层推进模式使不同语言水平学生均产生实质性参与——当两组学生对海报中 " 每日碳排放计算表 " 的呈现方式争论时,教师要求他们用英语解释数据来源可靠性标准,辩论过程意外提升了全班对量化证据的敏感度。更关键的思维突破出现在 " 健康饮食 " 单元认知冲突设计中,当并列展示 " 每天吃一个鸡蛋增加心脏病风险 " 和 " 鸡蛋中的卵磷脂有益大脑发育 " 这两份矛盾报告时,学生自发形成三派观点:有人翻查教材附录的研究样本量注释,有人质疑企业资助的实验可能存在数据选择性呈现,还有学生发现两份报告采用的心血管风险评估量表存在代际差异。这种混乱的讨论现场恰恰催生了理性判断框架——教师适时插入的 " 事实 " 核查训练中,学生学会区分美国农业部膳食指南中的强制性条款与商业机构发布的营养建议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阶梯任务间的衔接并非线性递进,某次环保方案路演活动中,学生准备的英文答辩突然被观众席质疑数据采集方法,被迫即兴补充超市塑料袋使用频率的实地调查细节,这种语言输出与思维调整的实时互促效应远超预设教学目标。(实验校的跟踪数据显示)任务设计引发的认知张力持续作用于学习过程,当学生为完善校园节水方案自发联系本地水务局获取英文监测报告时,教师意识到评价标准需从语法正确性转向信息处理效度,这促使作业批改重点转向方案可行性质疑的英文应对能力。

3 评价赋能——打造多维成长反馈圈

过去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分数几乎是唯一依据,这显然不够全面,学习里的情感投入、实际能力变化常常被忽略掉。要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评价方式非得变革不可,不能再是老师一个人说了算,也不能只看最后考试那张纸;学生自己、家长都得参与进来,日常点滴和最终结果要结合起来看,动态调整才行。评价的本质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进步,而非简单地把人筛出去。具体操作上,“语言学习成长档案袋”是个实在的工具,能把学习过程实实在在地记录下来;里面装的东西可以很丰富,课堂里学生的发言表现、小组活动时的协作打分、学生自己做的创意英语作品、还有他们写的学习反思日记,都能放进去。举个例子,学完“传统文化”那个单元,学生会被要求制作一份英文手抄报介绍中国节日;老师批改时,既要看单词语法用得对不对,更要看他能不能把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讲清楚、讲完整。同一个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价,焦点则放在对方参与讨论是否积极、点子有没有新意上面。家长在家里也有事做,比如用手机录一段孩子用英语讲节日传说的小视频,作为档案袋的补充材料。这种多角度记录下来的东西,学生自己翻看时能清晰看到进步在哪里,以前哪里不行,现在哪里行了;老师翻看整个班级或年级的档案袋,通过分析里面的信息,容易发现普遍存在的弱点,比如某个班的大部分学生用“比较级”结构时总出错,针对这种情况就能赶紧调整后面的教学安排。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同样关键,“课堂表现雷达图”设计出来就是干这个的;学生得从“参与度”、“准确性”、“创造性”、“合作性”四个方向给自己打分,还得在小组成员面前解释为什么这么打。经历这种主动反思,对学生理解自己学习状态的帮助,常常超越老师单方面给出的评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培育下的初中英语课堂,应是充满生命力的成长共同体。通过情境浸润让语言学习扎根生活土壤,思维进阶推动能力螺旋上升,评价赋能为成长注入持久动力,教师能帮助学生突破 " 为考而学" 的功利心态,形成" 用英语看世界" 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 李红明 . 浅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策略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02): 108-110.

[2] 李红明 .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析[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13): 88-91.

[3] 张亚楠 , 胡晓丽 . 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J].海外英语 , 2024,(05): 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