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 背景下的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创新探析
聂洁
南京市溧水区云鹤初级中学 江苏 南京 211200
一、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现存的问题
1. 创新教学设备不完善
经过教育信息化 1.0 的改革、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各地电教中心的支持,已经极大改变了农村初中的教学设备,由原来的录音机、录像机等辅助设备变成了触屏一体机、多媒体中控系统、电脑等多媒体设备为主导,成为了老师教学领域的主要的教学设备,提高了课堂品质。但这大都是基础设备,无法满足教育信息化 2.0 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课堂不可能只有单一设备,信息技术更多的注重于实操性,比如说学习 photoshop 知识章节,学习的不仅仅是如何运用 photoshop 软件及使用 photoshop 软件来处理图片,图片的来源也非常重要,运用不同设备获取图片,不同设备获取到的图片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怎么运用这些设备都是可以发散性去学习的。所以说提高信息素养需要更多的硬件去支撑。
2. 教学时间有限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副科,一周一次课,老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推进课程,时间紧任务重,学生把重心放在主要科目的学习下,不光使得学生对于已学习的知识记得不牢靠,而且会给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明明是一门活泼的用来培养兴趣的课程,这样导致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无感。
在农村初中学校中信息技术老师数量较少,基本上一个学校配备一个信息技术老师,学校信息化事务全部积压在信息老师身上,任务较重,事情较多,加上学生家中家长缺少文化知识教育,条件有限,信息化设备不足,导致一些其他部门或学科的事情会占用信息技术课堂时间,比如说安全教育平台学习作业、各类学生问卷调查、各类线上知识竞赛等都占据了不少时间,本来为数不多的信息技术课堂时间又大大缩减,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断断续续,刚刚构建的知识系统不连贯,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及兴趣,探索欲望减弱,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和信息素养的养成。
3. 学生信息基础不稳定
由于是农村学校,条件有限,学生接触信息化设备并不多,进入初中之前,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甚至出现断层而不存在任何信息技术基础,进入初中之后又不可能重新学习小学阶段基础信息技术有关知识,所以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在跟不上课堂之后,会丧失继续学习的动力,丧失自信,陷入恶性循环。
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新创新
1. 完善教学设备,种类丰富化
创新第一步需要提供基础,提供一个好的环境是学生进步的前提。不仅需要电脑、触屏一体机等基础设备,为了迎合“互联网 + ”、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任务的安排,像一些机器人、3D 打印机、激光打印机等创新设备也应该走进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当然,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不局限于书上的内容,信息技术老师需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思维,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着力于丰富课程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浓厚兴趣,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智能创新学习。
2. 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重要的指导老师,在学生知识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单纯的“讲”或“说”,很难在课堂上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的调动起来,从而导致课堂的效率变低,学生慢慢失去兴趣,成为一种恶性循环,所以说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学会利用“智慧化”教学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并且加以利用。比如说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组成这门课程时,传统的理论教学显得枯燥无味,有的信息教师也会采取实物式教学,把主机搬进课堂,让学生在理论讲解中看到实物,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使得学生更牢靠地掌握知识。但在“智慧化”课堂中完全可以融合3D 模拟组成的各种硬件,学生通过 3D 软件移动鼠标观看表面时,也可以进入硬件内部看组成,学生在学习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更能深入了解其他软件和它的使用。因此,信息技术老师需要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拓宽学生的视野。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动力去探索新的知识,那么信息技术课堂之外再开设一些兴趣课程就相当于放大了兴趣来助力学生学习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让知识真正的活起来。无论是电脑绘画、平面设计、视频或是创意编程机器人,都可以作为一个附属项目去拓展开来,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开拓眼界、发现潜力和发展特长。
3. 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又不是完全独立的学科,它可以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其他各类学科中,在现有的各类学科教学体系中,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教育信息化 2.0 背景下课堂中的教学手段都围绕信息中心发散出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打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比如化学课堂上教师不仅可以运用课件来进行课堂教学,在进行危险性实验时,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制作实验场景,让学生既可以直观感受实验学习知识,又可以避免带来危险。数学课堂进行几何初学时,学生空间想象力有限,那么利用信息化 3D 建造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想象力。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手段不单单是一种教学工具,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为此,信息技术和各类学科教学结合,就处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之下,学生在正常教学过程中接受了信息技术的熏陶,无形中提升了信息技术素养。
总之,在教育信息化 2.0 的推进下,农村初中校正不断加大校园信息化设备投入,营造良好的农村学生信息化环境,为老师和学生信息化 2.0 改革做支持。因此,农村初中信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方式,丰富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方式要积极地大胆地创新,探索更多的适合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措施,来帮助农村的初中生学习信息技术,只有真正适合农村初中的教学,学生才能真正的从课堂中获得知识与展现学习成果。所以,希望经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能够使农村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钱海慧 . 浅谈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创新 [J]. 长江丛刊 ,2017,(31):285.
[2] 岳文靖 .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 [J]. 中学教学参考 ,2022,(08):90-92.
[3] 沈月华. 教育信息化2.0 下初中信息技术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刍议[J].学苑教育 ,2021,(20):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