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寓教于乐

作者

庄小玲

吉林省 四平市铁西区十家堡镇三家子学校 136500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初中语文课堂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成为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活动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境创设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以教学《背影》一文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投影仪、音响等设备,展示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这些视觉和听觉材料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父爱的深沉与伟大,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除了多媒体资源,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表演。比如,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重现课文中的场景。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锻炼他们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确保所创设的情境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其次,要注重情境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设计情境,确保其既具有教育意义,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这种教学方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初中语文课堂活动设计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等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可以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或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例如,在教学《水浒传》时,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章节进行深入研究。小组成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式,共同探究其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所蕴含的思想内涵等。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首先,教师要明确探究目标和任务,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究活动。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要组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让每个小组都能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并相互学习和借鉴。

3. 游戏互动,巩固知识

在初中语文课堂活动设计中,引入游戏元素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有效方法。游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还能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设计“诗词接龙”游戏。教师首先说出一句诗词的开头,然后让学生依次接龙背诵相关的古诗词。这个游戏既能够检验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情况,又能够锻炼他们的反应能力和记忆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游戏结果进行适当的奖励和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除了“诗词接龙”游戏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其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游戏。比如,可以设计知识竞赛游戏,让学生抢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或者设计猜谜游戏,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引出课文中的知识点。这些游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游戏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确保游戏内容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避免脱离教学主题;其次,要注重游戏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设计游戏难度和规则,确保其既具有挑战性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为初中语文课堂活动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游戏互动和实践体验等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然而,寓教于乐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娱乐效果而忽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路鹏 , 翟轩艺 , 丛晓 , 刘孝林 . “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语文学科叙事可视化设计研究 [J].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 2024, (S1): 18-27+43.

[2] 陈向向 . 基于网络平台的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 2024, 26 (23): 191-193.

[3] 李天宇 . 生态美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策略探析——以《我的白鸽》为例 [J]. 科教导刊 , 2024, (34): 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