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语文教学中思政育人元素的融入策略
翟英民
黑龙江第二技师学院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技校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语文作为技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技校语文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思政育人元素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适合技校语文教学的思政育人元素融入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深挖教材内涵,润心无声融思政
技校语文教材体系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文化积淀,既包含《诗经》《楚辞》的韵律之美,又涵盖《呐喊》《朝花夕拾》的思想锋芒,更涉及职场文书的现实关切。教师需要以文本为根基,捕捉教材中的人文内核与思想引导功能,使价值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渗透课堂。在古典诗文研读环节,可通过构建历史情境的沉浸式教学,带领学生触摸文字背后的精神图谱。譬如解析杜甫 " 安得广厦千万间 " 的呐喊时,既要展现安史之乱时期 " 朱门酒肉臭 " 的社会图景,更要揭示诗人将个人命运与苍生疾苦紧密相连的自觉意识,使年轻学子在平仄韵律间体悟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处理鲁迅《药》《孔乙己》等作品时,应当着重对比剖析新旧文明碰撞下的众生相,通过夏瑜就义时围观者的麻木与孔乙己破旧长衫的隐喻,启发学生思考国民性改造的当代意义,在理解作者对旧秩序的鞭挞与对新精神的求索中形成价值判断。针对求职应聘类书信写作指导,需将格式规范与品德涵养有机结合,通过模拟真实应聘场景中的道德困境,让学生领悟职业选择中的道德准绳与价值取向。在新闻评述训练中,可选取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案例,通过多维度解读引导青年建立辩证思维,既要保持对弱势群体的共情能力,又要学会用建设性视角剖析社会现象,在提升媒介素养的同时培育公共事务参与意识。这种教学策略注重知识传递与精神成长的同频共振,使传统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本细读中自然流淌,最终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格塑造的有机统一。
2 创新教学方法,情境交融育德行
鉴于职业教育领域语文课程的独特育人定位,教学模式的革新突破显得尤为重要。过往教育模式侧重单向知识传输,学习者处于信息接收端,这种机械式灌输不仅难以点燃青年学子的求知热情,更让价值引导悬浮于表层。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多维立体的课堂生态,将价值塑造如同盐溶于水般渗透于知识载体之中。具体实践中,教育者可通过构建沉浸式学习场域激发主体能动性,例如在赏析山水田园诗作时,配合数字化教学资源呈现 " 采菊东篱下 " 的生态图景,促使学习者在视听交融中反思工业文明与自然伦理的辩证关系,进而培育生态文明自觉。针对历史主题文本,可组织学生以第一视角重构历史现场,通过角色代入理解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的精神传承,让家国情怀在情境演绎中具象化呈现。在团队协作环节的设计上,可创设具有时代特征的研讨议题,例如结合新兴职业形态探讨工匠精神的当代诠释,使学生在观点交锋中深化对职业伦理的认知。与此同时,教师需扮演智慧引导者的角色,在小组探究过程中适时介入,通过苏格拉底式追问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局限,例如在讨论技术革新与人文关怀的平衡时,引导学生关注老年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培育科技向善的价值取向。这种方式既保持了课堂的动态生成特性,又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融入认知建构过程。对于实用文体的教学设计,可将职场情境中的道德抉择具象为教学案例,例如在设计求职场景模拟时,设置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使学生在书面表达训练中完成职业道德的思辨建构。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传统课堂的平面化特征,形成知识习得与价值引领的共生机制,让青年学子在具身体验中实现精神成长,最终达成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格完善的协同发展目标。
3 拓展实践路径,知行合一塑品格
语言文化的学习不应仅停留在书本和教室之内,还需融入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作为技工院校人文课程的指导者,教师应当主动开辟多样化的实践渠道,将学科内容与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及社会参与过程紧密关联,使知识应用与价值培育在真实情境中自然发生。通过设计层次丰富的语言文化活动,比如定期举办主题明确的“演讲比赛”、侧重思辨表达的“征文比赛”、注重审美体验的“诗歌朗诵会”等,既能全面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又能搭建个性展示与思想交流的立体平台。在“我的职业理想”“爱国主义精神”等主题演说中,参与者不仅需要构思逻辑严密的讲稿内容,更要在现场演绎时融入情感表达,这种双重训练既强化了思辨能力,又使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通过声音传递产生群体影响力。文字创作竞赛则为青少年提供了用书面形式梳理人生感悟、剖析社会现象的契机,这种深度的自我对话过程既能提升文字驾驭水平,又能帮助其建立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框架。当学生集体诵读《将进酒》等经典作品时,文字本身的节奏韵律与思想内涵共同构建出沉浸式的审美场域,使参与者在艺术熏陶中潜移默化接受人文精神的滋养。此外,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帮扶、开展田野调查等社会实践具有特殊教育价值,例如在探访独居长者时协助家务整理、耐心倾听人生故事的过程,既培养了劳动服务意识,又促进了代际情感交流;针对“青少年网络使用习惯”等社会议题的走访调研,则要求参与者设计问卷框架、整理访谈记录并形成调查报告,这种完整的实践链条既锻炼了信息处理能力,又引导其关注现实问题。通过持续参与这类理论与实践交织的体验活动,学生得以在真实社会场景中验证课堂所学,逐步形成知行合一的行为模式与健全的价值判断体系,这正是语言教育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效路径。
综上所述,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技校语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深挖教材内涵、创新教学方法和拓展实践路径等策略,能够将语文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庄蕙菱 . 数字技术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运用 [J]. 教育科学论坛 , 2025, (15): 51-53.
[2] 陈姝雨 . 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工匠精神培养 [J]. 文学教育 ( 下 ),2022, (11): 155-157.
[3] 保世海, 汪卫群. 多元文化视域下语文思政教育的途径[J]. 文学教育 ( 下 ), 2022, (07): 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