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邵国典
迁安市第一中学 064400
一、引言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其核心在于使三者围绕共同的教学愿景协同作用。在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评脱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尖锐。从目标维度来看,部分教师仍将课程标准的宏观要求简单转化为“记住细胞结构”“理解遗传定律”等碎片化知识点,导致教学设计缺乏整体性架构,课堂活动沦为孤立的知识讲解或机械练习;在评价层面,标准化试卷测验仍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既难以捕捉学生在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素养发展方面的过程性表现,也无法为教学改进提供精准反馈。例如,在“光合作用”章节教学中,部分教师仅通过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反应式的记忆,却忽视对实验设计能力、模型构建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评估,致使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迁移应用于真实情境。因此,探索教学评一体化下的课堂教学策略,构建目标引领、活动支撑、评价反馈的动态闭环系统,不仅是突破当前教学困境、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关键路径,更是全面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培育具有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1]
二、实施策略
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需依托连贯的教学环节,通过目标引领、活动承载、反馈调控与改进完善,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确保教学各要素协同发力。
(一)锚定核心目标,搭建教学评框架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一体化的起点,需结合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将核心素养目标分解为具体、可操作、可评价的学习任务。首先,研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如“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将其转化为课时级的具体目标。例如,在“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单元中,可将“理解酶的特性”转化为“能设计实验验证酶的高效性与专一性,并分析实验结果”。其次,依据目标设计对应的评价标准,采用“表现性任务 + 评价量表”的形式,明确学生达成目标的具体行为表现。如针对上述实验目标,评价量表可包含“实验设计的科学性”“操作的规范性”“结果分析的逻辑性”等维度,并划分不同水平等级。最后,根据目标与评价标准规划教学活动,确保活动内容与目标高度匹配,为评价提供载体。例如,围绕酶的特性实验目标,设计“提出假设 — 设计方案— 实施实验 — 分析结论”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能直接反映目标达成情况。
(二)设计协同活动,贯穿教学评过程
教学活动是连接目标与评价的桥梁,需设计具有探究性、互动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参与中展现学习过程,同时为评价提供丰富的素材。首先,采用“问题链”驱动活动开展,以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如在“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学中,可围绕“校园池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何维持”设计问题链:“该生态系统包含哪些生物与非生物成分?”“各成分之间存在怎样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关系?”“若引入外来物种,会对系统稳定性产生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调查、讨论、建模等活动。其次,融入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分工协作中完成复杂任务,如制作生态系统模型、撰写探究报告等。教师可通过观察小组讨论中的发言、任务分配中的协作情况等,实时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科学思维。同时,设计多样化的成果展示形式,如实验报告、模型解说、辩论等,为学生提供多元表达的机会,也使评价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此外,活动过程中需嵌入形成性评价环节,如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即时点评等,让评价伴随学习全过程,及时反馈学生的进步与不足。[2]
(三)开展动态反馈,校准教学评方向
教学评价的核心功能在于反馈与调控,需建立多维度、即时化的反馈机制,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首先,利用课堂观察捕捉学生的学习表现,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回答、小组讨论中的细节,如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思路是否清晰、论据是否充分等,通过课堂记录表实时记录,课后进行汇总分析。其次,采用“双轨制”作业反馈,既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书面批改,标注错误类型与原因,又针对能力发展提供个性化建议。例如,对实验报告的批改,不仅指出数据记录的错误,还可建议“下次实验可增加重复次数以提高结果可靠性”。再次,组织阶段性评价交流会,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与遇到的困惑,教师结合评价数据进行针对性讲解,明确后续学习的改进方向。如在“遗传的细胞基础”单元结束后,根据学生在减数分裂模型制作中的常见错误,开展专题辅导,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
(四)推进持续改进,完善教学评闭环
教学评一体化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需基于评价结果持续调整教学目标、活动与评价方式,形成良性循环。首先,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复盘,分析学生目标达成率、活动参与度、评价结果分布等数据,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例如,若学生在“科学探究”维度的评价表现不佳,可反思实验活动设计是否缺乏探究性,或指导是否不够到位。[3] 其次,针对问题调整教学目标与活动设计,如增加探究性任务的难度梯度,或引入更贴近生活的情境素材。例如,在“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中,若学生对果酒制作的原理理解不透彻,可将目标调整为“能解释果酒制作中各步骤的原理,并分析失败案例”,同时增加“家庭果酒制作失败原因分析”的讨论活动。
三、结语
教学评一体化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系统性的改进思路,通过目标、活动、反馈与改进的有机衔接,使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这一策略的实施,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更能培养其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未来,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让教学评一体化真正成为推动高中生物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瞿兆蕙 . 高中生物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路径研究 [J]. 中学生物教学,2024(3):18-22.
[2] 邰书晴 . 核心素养导向下生物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策略 [J]. 生物学通报,2024(5):31-35.
[3] 濮建明. 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与评价整合研究 [J]. 教学与管理,2024(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