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张玉香
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二中学校 030027
引言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要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生活化教学策略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将抽象的道德和法律知识转化为生动且具体的形式,这样便于学生们的理解和接纳,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一、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符合课程性质与理念
初级中学的道德和法治教育课程包含了全面、实际操作和思维方式等元素。新课标教学将社会进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视为教学的根本。打造出一个全面的教室。生活化教学策略正是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有机融合,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
(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和法治课程所强调的关键素质可概括为政治认同、道德素养、法治理念、责任感以及健全的人格等多个维度。生活化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升这些核心素养。
(三)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的知识较为抽象,如果单纯进行理论讲解,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记忆。生活化教学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含义。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挖掘生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1. 结合教材主题,引入生活案例
教师教学需紧扣教材,广泛采集学生生活关联案例融入课堂。以七年级上册《少年有梦》教学为例,结合教材 “成长的时空” 相关单元,引入学生成长实例:有的学生自小学便怀揣医生梦,学习中关注生物、化学学科,课余阅读医学书籍、了解领域动态,借由这份对梦想的坚守,在学习上充满动力、稳步前行 。借真实且贴近学生成长轨迹的案例,助力其理解梦想对成长的推动作用。
2. 利用生活热点,拓展教学内容
生活热点具备时效性与关注度,融入教学可增添课堂时代感与吸引力。教师关注时事,选取与教学适配的热点。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生活在法治社会》,结合社会上不遵守交通规则、破坏公共秩序等热点事件,组织学生探讨此类行为危害及守规则的意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分析,拓展对法治社会中规则遵循的认知。
(二)创设生活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1. 模拟生活场景,开展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依课程主题构建生活场景,让学生代入身份,体悟道德与法治知识。以七年级下册《珍惜青春时光》教学为例,围绕青春成长困惑,设定校园生活场景,如同学间因竞争产生矛盾、面对学业压力的抉择等,让学生扮演当事人、旁观者等角色,在模拟情境中思考、解决青春阶段遇到的问题,理解青春交往、情绪管理等知识。
2. 运用多媒体资源,营造生活氛围
多媒体资源凭借其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为学生营造出一种逼真的生活氛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仿佛置身于真实场景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场景,从而增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成长的时空”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校园活动的视频片段、展示同学们互动的照片等手段,生动再现校园生活的各个侧面。这样一来,学生们便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青春成长的美好环境,深刻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在校园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进而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三)组织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一
1.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关注和了解现实生活。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安排。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关于当地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传承情况的调查活动。具体调查内容可以包括民俗节日活动的具体开展形式、参与情况,以及老手艺的传承现状、面临的困境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和意义,还能有效增强他们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参与社区服务,践行道德与法治观念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到社区组织的传统文化推广活动中去。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向社区居民详细介绍本地的传统技艺、丰富多彩的民俗故事以及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尊重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四)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交流互动
1. 鼓励学生分享生活经验,促进知识建构
学生生活经验独特,教师鼓励课堂分享,关联教材知识促建构。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少年有梦》单元中涉及中学成长内容,让学生分享进入中学的新体验、感受、困难挑战,结合课本中学时代重要性知识,分析如何适应中学生活,借自身经验与理论融合,深化对中学阶段成长的认知。
2. 组织小组讨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据教学主题,提出生活关联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生活在法治社会》,提出 “生活中遇不法侵害如何应对”问题,让学生分组研讨。过程中,学生表达观点、相互启发,掌握应对不法侵害方法技巧,增强法治意识,借助交流互动,提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三、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是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通过挖掘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交流互动以及优化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措施,能够将道德和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持续寻找和创新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需求和成长特性,使初中道德和法治课程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引,为培养具有理想、能力、责任感的新一代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 崔艳 .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J]. 求知导刊 , 2024(6):86-88.
[2] 何晶晶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索 [J]. 现代教学 , 2022(Z2):90-92.
[3] 张娟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J]. 教育实践与研究 , 2023(20):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