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绎思辨路径实现教学增值:根植小学语文 教学谈思辨性阅读教学探析
李娜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坪垭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课程担负着启迪心智、培育思维的功能,而阅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其教学意义绝不能仅限于字词句段的理解与归纳,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阅读活动常常被缩减成寻找标准答案的过程,学生的个性思考与批判性审视被潜意识地压制,造成思维训练的缺失,思辨性阅读提倡在阅读过程中展开分析、比较、质疑、评价等行为,这是一种高阶思维活动,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这一特定环境里,规划出可以有效地激发并引领学生开展思辨的教学路径,使得阅读过程变成思维增值的过程,这是目前教学领域亟待探究并解决的问题。
一、搭建多维对话场域 激活思辨起点
思辨的产生来自于思想的碰撞,而碰撞的前提是对话的有效性,传统的“师问生答”模式使思维的宽度受到限制,搭建一个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自己之间的多维对话场域,是激活学生思辨意识的起点。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仅读懂文本写了什么,还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探寻文字背后的目的和情感。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反观自己,把文本的信息与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形成初步的、个性化的看法和疑问。
二、探寻文本内在矛盾 驱动思辨深入
(一)观点差异辨析促进比较思考
有些文本通过不同角色的对话或者行为体现出来明显的观点对立,教学的时候可以凭借这种结构把学生领到矛盾的焦点,像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这课的教学当中,文本借陶罐的谦逊和铁罐的傲慢表现出直接的观点对立,教学活动里可以让学生分别站在两个角色的立场上讲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让学生去想一想为什么铁罐一开始就会瞧不起陶罐,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观点的碰撞当中,探究铁罐傲慢态度背后的“坚硬就是优越”这种简单的评价逻辑,并且就这一逻辑的合理性和普遍性展开质疑和争论,这样通过角色代入和观点辨析,学生在比较中领悟到万物各有长短的道理,他们的思考就不会仅仅停留在“谁对谁错”这个层面,而是深入到对事物价值的多重考察之中。
(二)审视价值冲突引导权衡思考
有些文本的矛盾不是角色之间的,而是角色自身价值观、选择上的矛盾,这就为学生权衡性思考提供契机。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鹿角和鹿腿》就是如此,鹿对角和腿的态度截然相反,但危险来临时,角和腿却成为鹿生死存亡的关键,教学时可围绕“美与实用”这一价值冲突点展开,让学生思考鹿在不同情境下对角和腿的评价是否一致,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等,从而在两难价值情境中让学生学会权衡与选择,提升其辩证思维能力。
三、超越文本单一结论 拓宽思辨视域
(一)预设情境变化的推断性思考展开
学生对文本原有逻辑链条以及寓意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后,教师便可以巧妙地扮演“思维的催化剂”,通过改变故事发展过程中某些关键性条件,促使学生展开一场“思维实验”,这种改变不是毫无依据的胡乱猜想,而是要求学生在新的假设条件下,利用已知信息展开合理的逻辑推理。以《守株待兔》为例,当学生认识到农夫的顽固与愚蠢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如果农夫在捡到兔子后,并没有选择原地等待,而是仔细思考了兔子为什么会撞到树桩上,比如观察兔子的奔跑路线,查看树桩周围环境的特点等等,那么他将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又会怎么做?”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把注意力从对人物单方面行为的评价转移到探究因果关系、寻找解决问题办法上来,使他们由被动接受寓意的接受者变成主动构建逻辑链条的人,考虑事情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及其背后的原因。
(二)联系生活实际实现迁移性思考
思辨能力的最终落脚点是运用到真实的生活场景里,把文本里的思辨成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这是完成思维迁移的重要环节。在完成了第三单元“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之后,不能只是停留在知道元日、清明等节日的习俗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传统节日在当今的意义,可以讨论现在人们过节的方式和古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传统文化,这样就可以把文本中学到的分析和比较的方法运用到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里推行思辨性阅读,其实就是在做一场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革新,重点在于巧妙规划教学路线,把阅读的过程变成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去探究,自己去思索的思维旅行,通过营造对话空间,关注文本冲突,不但能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而且为他们日后全面成长赋予了牢固的思维根基,这是完成教学增值的关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