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新与实践

作者

杨立

吉林省通榆县鸿兴镇综合服务中心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农业正加速向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转型。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核心力量,其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升级的速度与质量。然而,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传统培育模式,在培育主体、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创新路径,对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与问题

(一)培育主体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呈现出政府“一元主导”的格局。数据显示,超过 70% 的培育项目由政府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等多元主体参与度严重不足。这种单一的培育模式,使得培育资源分散、整合能力弱,难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农民的多样化需求。以某中部农业大省为例,当地政府组织的培训课程多侧重于传统农业技术普及,对农产品电商运营、农业品牌策划等新兴领域涉及较少,与当地蓬勃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需求严重脱节。

(二)课程体系亟待完善

现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体系存在理论与实践割裂、内容更新滞后等问题。据农业农村部调研数据,部分地区理论课程占比高达 70% ,而实践操作课程仅占 30% ,导致农民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同时,课程内容更新周期较长,平均 3-5 年才进行一次系统修订,无法及时融入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前沿技术和理念。在蔬菜种植培训中,许多课程仍以传统露地栽培技术为主,对设施农业环境智能调控、无土栽培等新技术鲜有涉及,难以满足农民对先进生产技术的学习需求。

(三)培育方式相对滞后

传统的集中授课、现场讲座等培育方式,以单向知识灌输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农民的学习积极性。相关调查显示,约 65% 的农民认为现有培训方式枯燥乏味,参与培训的主动性较低。此外,这种线下集中培训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大,无法适应农民生产经营的灵活性特点。虽然线上培训近年来发展迅速,但课程资源存在碎片化、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缺乏系统性的课程设计和有效的学习监督机制,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新路径

(一)构建多元化协同培育体系

打破传统的单一主体培育模式,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高校“四位一体”的协同培育机制。政府层面,强化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制定科学的培育规划和标准,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激励机制;企业凭借其市场敏锐度和产业资源优势,深度参与课程开发,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并优先吸纳合格学员就业;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扎根基层、贴近农民的优势,协助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学员组织动员等工作;高校和科研机构则依托专业和科研资源,为培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浙江省某县创新实施“政校企社”联合培育模式,当地政府联合农业龙头企业、职业院校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开发了涵盖果蔬种植、农产品加工等 12 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并建立了 8 个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了培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培育出的新型职业农民就业率达到 92% 。

(二)优化动态化课程体系

1. 强化理论实践融合。秉持 " 理论够用、实践为重 " 的核心原则,对课程结构进行系统性优化调整,确保实践课程占比始终不低于 50% 。创新采用 " 理论讲解 + 案例分析 + 实操演练 " 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将抽象晦涩的农业理论知识,深度融入到真实具体的农业生产案例与实践操作场景之中。在畜牧养殖专项培训中,组织学员深入现代化智能养殖场开展实地观摩学习,不仅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理论讲解,还让学员亲自动手参与饲料配方精准设计、疫病智能防控系统操作等关键实践环节。通过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的跨越。同时,建立 " 实践 - 反馈 - 优化 " 的闭环机制,根据学员在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和方法,确保培训效果的持续提升。

2. 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构建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农民代表组成的课程评估委员会,每年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估和修订。及时将数字农业、绿色防控、农产品直播营销等新技术、新方法纳入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与农业产业发展同步。江苏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每季度更新 10%-15% 的课程内容,并引入农业物联网应用、农村电商运营等前沿课程模块,极大地增强了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三)创新智能化培育方式

1. 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依托“互联网 + 农业教育”理念,构建功能完备的智慧学习生态系统。在线学习平台集成高清视频课程、即时在线测试、智能题库解析、AI 答疑助手及社群互动模块,支持手机 APP、微信小程序等多终端访问,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线下培训则采用“集中授课 + 田间课堂 + 基地实训”三维模式,邀请农业技术专家、乡土人才组建导师团,开展实地操作指导与案例研讨。以四川省“蜀农云课堂”为例,该平台累计上线涵盖作物栽培、畜牧养殖、农产品电商等全产业链课程 2000 余门,配套开发 AR 虚拟实训、病虫害智能诊断等创新功能。同时,每月开展 1-2 次“专家下乡日”活动,在田间地头进行技术示范,通过“线上理论学习 + 线下实操验证”的闭环教学,将培训覆盖率从60% 提升至 85% 以上,学员满意度达 92% 。

2. 实施个性化定制培训。搭建农业人才大数据分析平台,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农民的年龄、文化程度、从业年限、产业规模、培训历史等 10 余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生成可视化的人才画像。根据分析结果,构建“基础技能 - 专业提升 - 创业赋能”三级课程体系:针对 20-35 岁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新农人,开设农业品牌策划、智慧农场运营等前沿课程;为 35-50 岁的生产型农民定制设施农业、绿色防控等技术课程;对50 岁以上群体,则以短视频农技科普、手机支付等实用技能为重点。此外,建立“1 名专家 +1 名辅导员 +1 名学员”的“三个一”帮扶机制,动态跟踪学习进度,及时调整培训方案。在山东省试点中,个性化培训使学员技术应用转化率提高 40% ,创业成功率提升至 28% ,显著增强了培训的精准度与实效性。

总之,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培育模式创新,加强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培育工作中的应用,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数字化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培育理念和经验,不断完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此外,还需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