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美术创新性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张冰洁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城中学 056600
一、引言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将“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确立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学从“教技能”转向“育素养”。然而,县城高中美术教学面临三重现实困境:一是资源有限,专业教具、场馆不足,难以支撑复杂实践教学;二是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零基础且兴趣薄弱;三是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学生难以感受美术的实用价值与文化意义。在此背景下,探索“低成本、高适配、重素养”的创新性教学模式,成为县城高中美术教师落实课程标准、实现“以美育人”的关键。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美术创新性教学的设计原则
创新性教学需紧扣核心素养目标,同时适配县城高中教学实际,需遵循三大原则:
2.1 本土化原则:激活身边资源,降低实践门槛
县城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自然景观与本土材料(如老街建筑、农作物秸秆、民间手工艺),教学设计可依托这些资源,替代昂贵的专业材料与复杂的校外实践,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美术与文化的关联。例如,用县城庙会的剪纸、泥塑等民俗元素替代“西方现代艺术”主题,既能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又能培养文化理解素养。
2.2 分层性原则:适配学生差异,保障全员参与
针对学生基础差异,设计“基础 - 提升 - 拓展”三级任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能力范围内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基础任务聚焦“技能掌握”(如临摹简单民俗图案),提升任务侧重“创意运用”(如改编民俗图案),拓展任务强调“文化延伸”(如设计民俗主题文创),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逐步进阶,落实核心素养。
2.3 实用性原则:链接生活需求,强化素养应用
教学内容需与学生生活、社会需求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实用价值。例如,设计“校园文化墙绘制”“家乡特产包装设计”等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审美判断与创意实践能力,避免“为画而画、为做而做”的形式化教学。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美术创新性教学的实践路径
结合县城高中实际,从资源开发、任务设计、学科融合、技术辅助四个维度,构建创新性教学路径:
3.1 开发本土化教学资源,夯实文化理解素养县城本土资源是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天然载体,可从三方面开发
民俗文化资源:收集县城庙会、传统节庆(如端午龙舟、中秋赏月)、民间手工艺(如竹编、木雕)的图片、视频与实物,转化为教学素材。例如,在“民间美术”单元,带领学生采访县城老手艺人,记录竹编技法,再让学生用卡纸模拟竹编纹理创作,既学习技能,又理解本土文化传承意义。
- 自然景观资源:以县城的山水、田野、老街为写生对象,替代传统的“石膏像写生”。例如,在“素描”模块,组织学生在校园或县城公园观察树木、建筑,练习线条与明暗表现,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提升图像识读与审美判断能力。
3.2 推进跨学科融合教学,提升综合素养
打破学科壁垒,将美术与语文、历史、生物等学科结合,让学生在跨学科实践中深化素养应用:
- 美术 + 语文:在“诗歌配画”任务中,让学生选择课本中的古诗(如《归园田居》),结合县城田园景观,用绘画表现诗歌意境,并在画面旁书写诗句与创作解读,既提升创意实践能力,又加深对诗歌文化的理解。
- 美术 + 历史:在“古代服饰设计”单元,结合历史课“中国古代服饰演变”知识,让学生查阅资料,用彩笔绘制不同朝代的服饰,并分析服饰纹样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关系(如唐代服饰的开放与盛唐气象),同步培养图像识读与文化理解素养。
- 美术 + 生物:在“植物装饰画”任务中,让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的叶片形状、纹理,用素描或水彩表现植物形态,同时标注植物名称与生长特点,既提升绘画技能,又强化对生物知识的应用。
3.3 借助数字化工具辅助,突破资源限制利用手机、电脑等简易数字化工具,弥补县城高中专业设备不足的短板:
- 手机拍摄与编辑:在“摄影艺术”单元,让学生用手机拍摄县城的日出、老街、民俗活动,通过“醒图”“美图秀秀”等免费 APP 调整亮度、对比度,制作“我的家乡”摄影集,培养图像识读与审美判断能力。
- 线上资源共享:通过班级微信群分享优质美术课程(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民间美术”课程)、艺术家纪录片,弥补县城高中美术书籍、展览资源的不足,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 数字化创作:利用“画世界”“Procreate Pocket”等免费绘画 APP,让学生在平板或手机上进行数字绘画,替代部分传统绘画材料,既降低成本,又让学生接触现代艺术创作形式,提升创意实践能力。
四、教学实践案例:“县城民俗主题综合创作”单元
4.1 案例背景
某县城高中高一年级美术课,“综合·探索”模块,共 8 课时。学生基础:
40% 零基础, 50% 有简单绘画基础, 10% 有课外美术学习经历。教学资源:仅有1 间美术教室,教具为水彩、素描纸、黏土,无专业设备。
4.2 教学目标
1. 能识别县城 2-3 种民俗元素(如庙会剪纸、端午香囊),理解其文化内涵(文化理解);
2. 能运用水彩或黏土创作民俗主题作品,体现基本审美判断(审美判断、创意实践);
3. 能通过文字或语言说明作品与民俗的关联(图像识读、表达能力)。
4.3 实践效果
全员参与: 95% 的学生完成对应层级任务,零基础学生通过黏土创作感受到成就感,兴趣明显提升;
素养落地: 80% 的学生能准确说明作品中的民俗元素与文化意义, 60% 的学生在作品中体现出独特创意(如将香囊造型与县城古桥结合);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没想到我们县城的民俗这么有趣”“美术课能做和家乡有关的作品,很有意义”,教师也通过实践积累了本土化教学经验。
五、结论与反思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创新性教学,对县城高中而言,无需依赖高端资源,关键在于“立足本土、适配差异、链接生活”。通过开发本土化资源,可夯实学生文化理解素养;通过分层任务设计,能保障全员参与并落实创意实践;通过跨学科融合与数字化辅助,可突破资源限制,提升教学实用性与趣味性。
但实践中仍存在不足:一是部分教师对跨学科教学的设计能力不足,需加强学科融合培训;二是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仍较基础,需进一步探索“手机 APP+ 美术创作”的深度结合。未来,县城高中美术教师需持续优化教学设计,让创新性教学真正成为落实核心素养、实现“以美育人”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尹少淳. 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教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 王大根. 美术教学论(第3 版)[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