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注核心素养,优化学习空间

作者

林莉莉

南平市建阳区漳墩中心小学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相关规定,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实现终身发展的关键支撑。语文素养的内涵包括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扎实的语言积累及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激发、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与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实用的识字与写字技能、准确的阅读理解能力、流畅的书面表达技巧、规范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提升思想道德品质与审美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开发教学资源的空间。

1. 巧妙挖掘教材,开放阅读的空间。

教材作为基础课程的主要载体,不应被视为封闭知识体系的集合,而应被理解为语文学习的引线与思维激活的媒介。教师应基于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挖掘教材背后的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通过文本之间的主题串联、跨学科关联等策略,引导学生在更深层语境中建构语言认知与文化感知。尤其在小学阶段,应注重推荐丰富多元的课外读物,如儿童经典、传统文化类绘本、科普期刊等,构建动态阅读生态。同时,学校可开设“书香计划”“家校共读”等平台性项目,配合阅读笔记、图书漂流、读书演讲等形式,实现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思维品质的三重促进。

2. 联系生活实际,汲取“大课堂”的养分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语文学习应从“课本内学习”拓展为“生活中学习”。语言本身即是活态存在,蕴含于日常对话、文化符号、自然观察与社会事件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发现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打通课内外知识壁垒。例如在学习描写景物类文本后,组织“家乡风景”调研写作、小报设计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查找资料、组织语言、构图表达中实现语文能力的系统锻炼。在项目学习中,学生将语言作为感知世界、表达理解、建构意义的工具,语文素养也随之内化为其思维方式与认知能力的一部分。现在部编版教材每个单元的主题都很清晰,结构也比较恰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整体性。如学完一组有关介绍风景名胜的课文,组织学生进行“世界风景荟萃”“家乡风景荟萃”小报制作,从报刊、网络以及周围的生活中寻找一些有价值的素材。学生通过综合性的活动增进了解,拓宽视野。小报的形式可采用电子报、手抄报的方式,主题“大千世界”“家乡风光”“万花筒”……学生找到的新知识有:金字塔、布达拉宫、武夷风光等。这样的尝试,体现学科渗透,学生在制作小报的时候,既要运用美术的版面编排设计方面的知识,又要运用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以及生活中搜集来的素材,爱祖国爱家乡爱自然的教育进行了很自然的渗透,培养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二、拓展学习方式的空间

1. 尝试改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不是教学的接受者,而应是意义生成的主体。教师应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通过差异化预习任务、问题式阅读、生成性写作等方式,赋予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权。例如语文预习不应统一化布置,而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阅读经验、自主制定探究问题或提出批注,逐步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在教学如《千年梦圆在今朝》等文本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文本主题开展小课题研究或微演讲,提升其问题意识与探究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尝试不统一预习的内容,而是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预习任务。这样一来,学生在设计预习内容的过程中,便从“老师要我学”转变为“我自己要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还增强了探究精神和竞争意识。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水平以及创新思维都得到了明显的改进。

2. 加强实践,变“单一学”为“立体学”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语文教育不应停留于纸面知识的积累,而应成为学生生命体验与社会认知的表达场域。实践活动正是链接知识“源”与“流”的桥梁,也是实现语言转化为思维工具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应基于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多样的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的方式有很多:如实地调查访问、观看影片等。如听音乐画联想图、诗歌朗诵、故事演绎等,使学生在真实任务中形成深度表达能力与审美情趣。以《月光曲》为例,学生在音乐与绘画联想中展现出极大的想象力,部分学生还结合中外名曲如《月亮河》《渔舟唱晚》进行创作,体现了多模态表达的丰富潜力。

三、构建平等交流的空间

想要创建起充满活力的语文教育生态系统,核心就是营造出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教学环境,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务必去探究课堂教学里双向交流的实际运作机理,对话作为一种重要的交往形式,不仅是个人自我认知和真理探寻的关键途径,也是推动认知边界扩展的重要机制。其核心特征在于促进个体从封闭思维转向开放心态,从而推动认知结构的持续发展,由于具有平等性,自主性以及非强制性等明显优点,所以这种交互手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民主观念,而且引导他们产生同理心,尊重他人并接受各种不同的文化,从而全方位提升社会理解力,人际交流能力和自我认同感,进而有效解决自我中心的问题。语文素养的核心构成涵盖思想道德情操、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健全人格特质等诸多要素,完整地理解语文学习,唤起学生不断高涨的学习热情,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真正地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增强语文能力,才能培养有着健康、丰富个性的,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

[2] 皮亚杰著《皮亚杰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