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群众文化活动的乡土特色传承研究
王艺涵
淇县文化馆 河南鹤壁 456750
乡村振兴战略自提出以来,已成为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乡村的文化复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之一。乡土特色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精髓,是乡村居民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乡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急剧消失的危机。然而,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为乡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与传播,乡村的传统文化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认可,同时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与凝聚力。因此,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有效地利用群众文化活动来保护和传承乡土特色文化,成为乡村振兴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乡土特色文化的定义与价值
(一)乡土特色文化的内涵
乡土特色文化是指某一地区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托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习俗和民众智慧所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1]。它不仅包括语言、艺术、手工艺等物质文化内容,还涵盖了传统信仰、节庆活动等非物质文化元素。乡土特色文化根植于土地,承载着地方居民的共同记忆和文化认同。每个地方的文化特色与当地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以及自然资源密切相关,因此,乡土特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独特性。
(二)乡土特色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社会功能
乡土特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承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它不仅反映了某一地区在历史演变中的独特经历,还凝聚了该地区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的智慧和经验。通过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人们能够更好地认同自己的文化根脉,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土特色文化的价值尤为突出。它既是乡村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也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支撑。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关键所在。
(三)乡土特色文化面临的挑战
尽管乡土特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社会意义,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它面临着许多挑战。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许多乡村传统文化逐渐淡化,甚至濒临消失。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导致乡土文化的传承遭遇断层。此外,信息化、全球化的浪潮使得许多乡村的文化特色缺乏足够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从而难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因此,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乡土文化的生命力,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
二、乡村振兴战略对群众文化活动的促进作用
(一)乡村振兴与文化振兴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推动乡村文化的振兴,这与文化传承息息相关。文化振兴不仅仅是对乡土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促进乡村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2]。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被视为一种社会资源,其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增强集体意识和社会凝聚力。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让乡土特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还能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形成文化和经济互为支撑的良性循环。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社会价值
群众文化活动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促进乡村社区的文化建设、提升民众的精神风貌与文化素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手工艺展览、传统节庆等活动,乡村居民能够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中来,这不仅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也为乡村社会带来更加和谐的气氛。此外,群众文化活动为农民提供了展现自我才华的舞台,增强了农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有助于激发乡村社会的活力。
(三)乡村振兴中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创新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与发展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新的文化活动模式,如乡村音乐节、非遗传承工作坊、乡村旅游与文化体验相结合等,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些创新活动不仅保留了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通过这种文化与经济的双向互动,乡村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得到保护和弘扬,还能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自身的重生与创新。
三、乡村文化活动中乡土特色的传承与创新
(一)乡土特色文化的传承意义
乡土特色文化是乡村社会的根基,凝聚了乡村的历史、风俗、传统手工艺、语言等各方面内容,构成了地方文化最独特的表现形式。它不仅承载着地方的历史记忆,也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土文化面临着逐渐消失的风险。然而,通过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乡土特色文化得以在时代的浪潮中得到保留与传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以及传统节庆等,都能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传递下去,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这些文化元素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延续。这种文化的延续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当地社区记忆、情感与身份认同的坚守。通过这些活动,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得以展现和维系,使得传统文化不至于因时代变迁而消失,反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二)乡土特色文化的创新路径
随着时代的进步,乡土特色文化的传承不应仅仅停留在过去的形式上,而是要进行适度的创新,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通过与现代艺术形式的结合,如数字化技术、当代舞台艺术等,乡土文化可以在保存其本质特征的同时焕发新的活力。此外,乡村的民间工艺可以通过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推出更多符合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产品,使传统手工艺得到市场化的推广和应用。
(三)群众文化活动的跨界融合与乡土文化的现代化
跨界融合是乡土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将乡村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相结合,不仅能够增强乡村文化的传播力,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3]。例如,乡村文化节、农耕文化体验等活动形式,使游客在享受旅游的同时,也能深度体验到乡土特色文化,增强了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通过这种方式,乡土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也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总结: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乡土特色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过程中,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的有效途径。乡土特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够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发展。通过文化的复兴,不仅推动了乡村的文化认同感,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持续动力。乡村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为建设具有独特魅力的现代乡村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增强了乡村文化的生命力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陶积平.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为乡村振兴添活力[J].村委主任,2024,(19):28-30.
[2]王梓.农村群众文化发展赋能乡村文化振兴[J].村委主任,2024,(04):228-230.
[3]董一爽.茶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J].文化产业,2022,(31):105-107.
作者简介:王艺涵(1992.08--)女,汉,河南省淇县人,毕业于黄河科技学院学历专科,职称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