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学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作者

税强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牛华镇牛华初级中学 四川 乐山 614800

摘要:数学是初中的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在现阶段数学教学的中,许多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不利于学生长期发展。本文将简要分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初中数学教育的意义,并探究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造思维,教学策略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深入思考,获得认知,强化思维训练,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1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初中生思维能力的不足

初中数学不同于小学数学,内容多、范围广、难度大、灵活性强是初中数学的主要特点。因此,部分初中初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题海战术,通过大量的做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思维固化,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1]。一些数学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方法的教学,错误地认为单方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只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初中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策略

2.1 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知识教学与游戏教育相结合,创设游戏情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细胞分裂”的案例进行游戏,让学生扮演细胞,模拟细胞分裂的情境,引导学生记录每次起立的人数,并找出其中的规律。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乘方”的概念,加深对有理数乘方的理解。在学生初步掌握有理数乘方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如:在第5次时起立的人数是多少?第7次时起立的人数是多少?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理解人数与次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究知识,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数学是教育的基础,贯穿义务教育的整个阶段,而数学复杂抽象的特点使得学生普遍对数学缺乏兴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较低,学习缺乏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2]。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调动学生的数学兴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需要教师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多媒体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利用课件、视频等形式播放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3 开展实践活动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学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图形的旋转”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旋转的概念,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风车,让学生观察风车是怎样旋转的,再指导学生利用卡纸等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简易风车,在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旋转的要素,思考图形在旋转中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哪些地方没有发生变化,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和探究旋转的知识,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和表达空间,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2.4 渗透数学思想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理解数学概念。初中是学生数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时期,数学教材中含有较多的理论知识,知识的掌握会经过学习、理解和应用这三个阶段,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数学理论知识。在理论性较强的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对抽象的数学理论进行概括总结,使其变得更加生动直观,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进而树立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自信。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数学更加贴近生活,将生活情境与数学问题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利用数形结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加深学生的体验。以“二次函数”为例,在讲解二次函数与变化直线相交的问题时,由于函数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题意,只能套用用代数计算的方式求根,不能理解其中的原理,难以举一反三,将知识灵活运用。为此,教师要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利用函数图像解题,使学生找到函数方程与变化直线的空间位置关系,更加直观地呈现函数方程,明确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方法。

2.5 设计导学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导学问题要注意是否具有引导作用,利用高效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引导是促进成长的关键因素。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合理运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创新引导方式,利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选择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提炼数学问题,主动探究并解决数学问题,对数学规律进行总结,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例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问题导学法教学,将新旧知识相结合,先帮助学生复习三角形的知识,巩固数学基础,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如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全等图形具有哪些特点?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全等?将三角形知识与全等图形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概括出全等三角形的特点,将以往所学三角形知识相互联系,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等,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综合思维,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蔺宏荣.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措施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8):29-31.

[2] 朱妍.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19):86-88.

作者简介:税强,男(1975.6—),汉族,籍贯 四川乐山,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