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网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优化
禹鹏
53302519940614005X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电力的需求持续增长,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 “毛细血管”,其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设备数量逐年增多。配网设备种类繁杂,包括变压器、断路器、电缆、开关柜、杆塔等,长期处于户外复杂环境中,易受气候条件、负荷波动、外力破坏等因素影响,故障风险较高。
一、配网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的重要性
1.1 保障电力供应的连续性
配网设备是连接输电网络与用户的关键纽带,其运行状态直接决定电力能否稳定送达用户。通过科学的安全管理和高效的维护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并排除设备隐患,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停电事故。例如,定期对配电变压器进行油质检测和绝缘试验,可有效预防变压器短路故障,保障居民和企业的正常用电。
1.2 降低安全事故风险
配网设备多分布在人口密集区域,若发生漏电、爆炸等安全事故,可能危及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安全管理,规范设备操作和维护流程,能够显著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对电缆线路进行定期巡检和绝缘测试,可及时发现电缆破损和漏电隐患,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对杆塔进行加固和防腐处理,能防止杆塔倾倒引发的安全事故。
1.3 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配网设备投资巨大,其使用寿命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运营成本。通过合理的维护措施,如清洁、润滑、紧固、防腐等,能够减少设备的磨损和老化速度,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例如,对断路器的操作机构进行定期维护,可避免因部件卡涩导致的机械故障,延长断路器的运行年限;对变压器进行定期散热清理,能防止因过热导致的绝缘老化。
二、配网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系不完善
部分电力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的配网设备安全管理体系,管理职责划分不清晰,存在多头管理或管理真空现象。设备台账信息不完整、更新不及时,难以实现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此外,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导致员工对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影响管理效果。部分地区的配网设备检修计划缺乏科学性,存在过度检修或检修不足的情况,既增加了成本,又无法有效预防故障。
2.2 维护技术落后
传统的配网设备维护以人工巡检和定期检修为主,存在效率低、精度差、成本高等问题。对于深埋地下的电缆、高空杆塔等设备,人工巡检难以全面掌握其运行状态,容易遗漏隐蔽性故障。维护设备和技术手段较为陈旧,缺乏智能化监测设备,对设备状态的评估主要依赖经验判断,导致故障预警滞后。例如,电缆故障定位仍主要采用试送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可能扩大故障范围。
2.3 人员专业素养不足
配网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技术人员,但部分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存在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人员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导致员工难以熟练掌握新型设备的维护技能和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部分员工责任意识淡薄,在设备巡检和维护过程中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增加了设备故障的风险。
2.4 外力破坏与环境影响突出
配网设备受外力破坏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城市化进程中,道路施工、市政工程建设等频繁引发外力破坏,导致电缆被挖断、杆塔被撞击等事故。极端天气对设备的影响显著,可能造成设备绝缘性能下降、部件损坏等问题。例如,雷雨天气易导致避雷器、断路器损坏,高温天气可能引发变压器过热故障。
三、配网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的优化措施
3.1 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全员参与、分级负责的配网设备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的职责,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完善设备台账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配网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记录设备的采购、安装、运行、维护、退役等信息,实现设备状态的动态跟踪和可视化管理。制定科学的检修计划,结合设备运行年限、健康状态、负荷特性等因素,采用状态检修 + 定期检修相结合的模式,提高检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将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工作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对失职人员进行问责,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3.2 升级维护技术与手段
推广应用智能化监测技术,在配网设备上安装传感器、智能终端等设备,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参数,通过物联网技术传输至后台管理系统,实现对设备状态的远程实时监控。例如,在变压器上安装智能测温装置,可实时监测绕组和油温变化,当温度超过阈值时自动报警,便于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引入先进的故障诊断技术,如红外热像检测、超声波检测、局部放电检测等,提高对设备隐蔽性故障的识别能力。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建立故障预测模型,实现对设备故障的提前预警。通过分析电缆的运行负荷、温度、绝缘电阻等数据,预测电缆的剩余寿命,提前安排更换计划。建立数字化运维平台,整合设备监测数据、维护记录、故障处理信息等,实现运维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3.3 提升人员专业素养
建立系统化的人员培训体系,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包括配网设备原理、维护规程、智能化监测技术、安全操作规范等。采用理论教学 + 实操训练 + 案例分析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智能监测设备操作实训,使其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加强技能考核与认证,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鼓励员工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和专业资格认证,如配电线路工、变电设备检修工等职业资格考试,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开展安全意识教育,通过事故案例分析、安全知识讲座等方式,增强员工的安全责任感,使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4 强化外力破坏防范与环境适应能力
加强外力破坏防范,与市政、交通、施工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及时获取施工信息,提前做好配网设备的保护措施。在易受外力破坏的设备区域设置警示标识、防护围栏,安装防碰撞装置。例如,在路边杆塔上安装反光警示贴和防撞护栏,提醒车辆注意避让;在电缆路径上方设置警示桩,防止施工挖掘破坏。针对不同的环境条件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在雷雨多发地区,加强避雷器、接地装置的检查和维护,定期测试接地电阻,确保防雷性能良好;在高温高湿地区,对设备进行通风散热改造,选用耐湿热的绝缘材料;在寒冷地区,对户外设备采取保温措施,防止冻裂。定期清理设备周边的树木、杂草等障碍物,防止树枝接触线路引发短路故障。
结论
配网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优化是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关键环节。当前,配网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技术落后、人员素养不足、外力破坏与环境影响突出等问题,制约了配网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通过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升级维护技术与手段、提升人员专业素养、强化外力破坏防范与环境适应能力等措施,能够有效提高配网设备的安全管理水平和维护质量,降低故障发生率,保障电力供应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颜继英 . 县域配网设备更新中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应用 [J]. 农电管理 ,2025,(06):40-42.
[2] 李鹏 . 基于红外测温技术的农村配网设备运行监测研究 [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5,(03):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