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李军 李翔
泗阳县运南灌区管理所 江苏省 223700 皓筠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宿迁分公司 江苏省 223700
引言
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水利工程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防洪减灾、农业灌溉、水力发电等领域发挥着独有的支撑作用。然而,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混凝土裂缝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混凝土一旦出现裂缝,不仅会削弱结构强度,还会诱发渗漏、钢筋锈蚀等病害,从而导致工程整体的稳定性下降并缩短使用寿命。因此,本文深入分析水利工程建设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进而探寻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这是提升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
1 水利工程建设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1.1 混凝土配合比失衡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混凝土配合比失衡是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旦水泥和水的比例太高,混凝土里的水泥和水发生反应太剧烈,导致浆体中的水分蒸发快慢不一,就会产生干缩裂缝。而如果水的比例过多,混凝土稠度不够,虽然搅拌相对容易,但是凝固后硬度不够,容易产生收缩裂缝。骨料和外加剂作为混凝土的核心成分,如果骨料配比不当,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而外加剂直接左右着混凝土的性能,一旦使用不当,会削弱其抗裂性能,从而极易产生裂缝。
1.2 施工操作不当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速度的把控至关重要。一旦浇筑速度超出正常范围,就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质量。浇筑速度太快,会导致混凝土振捣不充分,混凝土内部空气影响混凝土密实性,后续凝结过程中会引发裂缝问题。建筑速度太慢,前后浇筑的混凝土混合不紧密,容易出现冷缝。一旦冷缝形成,两边的混凝土强度不一致,就会引发裂缝。在振捣环节,如果振捣操作不均匀,混凝土中会残留气泡,从而影响混凝土密实性。如果振捣棒操作不规范或者振捣时间不达标,也会影响混凝土内部结构密实性,从而加大裂缝产生几率。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如果没有及时浇水养护,或者养护时间不充分,混凝土表面水分挥发太快,引发混凝土急剧收缩,最后引发裂缝。此外,养护方法不对,也会对混凝土质量产生影响。比如养护时没有合理控制湿度和温度,混凝土内部会因为冷热变化和收缩产生应力,从而引发裂缝[1]。
1.3 地基不稳与沉降差异
地基土质软硬不一,会引发工程结构产生沉降差异,从而导致裂缝产生。一旦地基土层的承载能力没有达到设计要求,没有办法承托混凝土结构施加的荷载,地基会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如果沉降太严重,混凝土结构会因为受到过大的压力而产生裂缝。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如果没有对地基采取加固措施,会导致地基不稳。一旦混凝土浇筑完成,地基无法均匀分摊混凝土结构的重量荷载,就会导致地基沉降出现差异,混凝土构件因受力不均而被拉扯变形,就会出现裂缝。
2 水利工程建设中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
2.1 优化材料选择与配合比设计
首先,要结合水利工程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挑选适宜的水泥类型。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最好用地热水泥,这样能降低混凝土凝固时产生的热量,减少因为温度变化出现裂缝的情况。同时,严格检查水泥质量,保证水泥的稳定性和强度符合标准要求,从而降低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概率。其次,优先选用颗粒搭配均匀、含泥量少的骨料。骨料选购环节,需仔细检查骨料质量,务必对骨料含泥量、针片状颗粒含量等指标实施严格管控,保证骨料质量与设计要求相一致。禁止使用含有活性氧化硅的骨料,否则,水泥里的碱和骨料中的活性物质碰到一起会膨胀,导致混凝土开裂。然后,按照混凝土的性能需求和现场条件,科学挑选外加剂的种类和用量。在添加外加剂之前,需要提前进行适配试验,找到合适的用量和操作程序,保证外加剂能发挥最大作用。另外,通过试验验证结合数据计算,对混凝土中各材料的配比设计进行优化调整,使其达到更科学合理的状态。在配合比设计环节中,需要全面考量环境条件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配合比进行灵活优化[2]。
2.2 加强环境因素控制
在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环境因素的控制。混凝土浇筑之前,先要对骨料采取降温措施,可以通过冷水冲洗或者遮阳降温等手段,从而降低混凝土发生反应产生的热量。混凝土搅拌环节,可以往混凝土中加冰块降温,从而降低混凝土自身温度。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借助先进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混凝土内外部温度变化。一旦混凝土内外温度差超过大于25 摄氏度,就需要赶紧进行保温处理,让混凝土内外温度差距变小,从而避免引发温度裂缝。如果在低温条件下施工,还需做好保温防冻工作,比如对原材料进行预加热处理,或对混凝土结构采取覆盖保温等措施,从而保证混凝土质量不打折扣。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湿度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干燥气候条件下,可以通过喷水、洒水的办法让空气湿润,从而减缓混凝土表面水分挥发速度。混凝土养护环节,需要按照空气湿度,合理调整浇水频次和养护时间,从而保证混凝土质量。另外,在工程施工前,要先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全面了解。如果地基稳定性较差或者承载力不足,就需要提前采取加固措施,从而强化地基的强度和承载力,防止在混凝土浇筑环节,由于地基受到混凝土强大的重量荷载,从而引发地基沉降差异[3]。
2.3 强化施工过程控制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浇筑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最终结构的质量与耐久性。因此,在混凝土浇筑之前,必须将各项准备工作做到位,确保施工顺利进行。首先,要对模板和钢筋的安装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够承受混凝土浇筑时的压力以及施工荷载;同时模板接缝应严密,防止漏浆。钢筋的规格、数量、间距及绑扎方式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做好隐蔽工程验收,确保其位置准确、保护层厚度符合规范,避免出现露筋或钢筋偏位等问题。其次,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严格控制下料的速度和高度,避免因落差过大而导致混凝土离析。对于大面积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宜采用分段、分层浇筑的方式进行,每层浇筑厚度一般控制在 0.3~0.5 米之间。此外,必须在上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下一层混凝土的浇筑,以保证上下层之间的良好结合,防止冷缝的产生。振捣是混凝土施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应根据结构形式和混凝土坍落度选择合适的振捣设备和方法,确保混凝土充分密实,杜绝蜂窝、空洞等质量缺陷。但也要注意振捣时间不宜过长,避免造成混凝土材料分层或泌水现象,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整体强度和耐久性。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养护工作同样不可忽视。养护时间应根据环境温度、湿度及混凝土性能等因素综合确定。通常情况下,普通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应少于 7 天;若混凝土有抗渗、抗冻或其他特殊性能要求,则养护时间应适当延长至 14 天以上。养护期间应保持混凝土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可通过覆盖草垫、麻袋或采用喷淋、蓄水等方式进行保湿养护,以促进水泥水化反应,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结语
总之,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由于混凝土施工受多种因素影响,其成因复杂多样。要想有效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需要从优化材料选择与配合比设计,加强环境因素控制以及强化施工过程控制等方面采取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整体质量,为水利工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易洲洋 . 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策略探析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5(1):057-059.
[2] 孙先群, 黄有胜. 水利工程建设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住宅与房地产 ,2020(36):114,120-114,120.
[3] 李英.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及其控制措施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工程技术 ,2025(3):0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