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化学高考试题中的电中性原则、提升学生系统思维
吴兴华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41000
安徽省万众瞩目的高考前百日演练:《江南十校》的模拟考试刚刚落下帷幕,学生们纷纷感叹化学试题的方程式非常难配平,究其原因是不能明确化合价,自己熟练把握的配平时的化合价升降理论根本无用武之地,觉得很泄气的还有氧化铈晶胞中氧缺失后Ce4+的数目也不知如何下手求算!学生的这些疑难问题实际上都是不能深层次运用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电中性原则。电中性原则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解题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晶体结构等模块。本文想通过对高考真题的深度复盘,以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培养其系统思维、逻辑推理和创新迁移能力,最终指向"新质生产力"的创造。
一、电中性原则的核心内涵
本质:任何体系(溶液、物质、反应等)的总电荷代数和为零。
核心应用场景:
1.电解质溶液中:电荷守恒式
2.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3.原电池/电解池:两极电荷转移的平衡性
4.晶体结构:离子的嵌入和脱嵌后某种微粒化合价的变化
二、高考典型题型与思维训练路径
题型1:离子浓度排序与电荷守恒
例题:(2022全国甲卷):0.1mol/L NaHCO₃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关系。
模型建构:列出溶液中所有的离子包括解离和水解产物:Na⁺、HCO₃⁻、H⁺、OH⁻、CO₃²⁻,结合解离程度和水解趋势排列离子浓度。
变量分析:HCO₃⁻的水解与电离双重作用对浓度分布的影响 :HCO₃⁻在 NaHCO₃溶液中以水解为主,因此溶液呈碱性,所以OH⁻浓度大于H⁺浓度,此时离子浓度的排序从大到小为[Na⁺]>[HCO₃⁻]>[CO₃²⁻]>[OH⁻]>[H⁺]。
应用电中性原则:溶液中所有阳离子的正电荷总量等于阴离子的负电荷总量则有:[Na⁺]+[H⁺] =[HCO₃⁻]+2[CO₃²⁻]+[OH⁻]。
注意事项:需要仔细分析每个离子的来源,做到不遗漏离子也不凭空增加离子;注意多价离子电荷的系数,水解还是解离为主多数是定性判断,准确还需要计算验证。
题型2:氧化还原反应配平
思维模型:由题给信息电池充电时图(a)LiFePO4的晶胞到图(c)全部变为FePO4,对比图(a)和(c)的差异可知,(a)图所示的LiFePO4的晶胞中,小球表示的即为Li+,其位于晶胞的8个顶点,4个侧面面心以及上、下底面各自的相对的两条棱心处,经计算一个晶胞中Li+的个数为8×1/8+4×1/2+4×1/4=4个;结合化学式知每个晶胞中含有LiFePO4的单元数有4个。
对比(a)和(b)两个晶胞结构示意图可知,Li1-xFePO4相比于LiFePO4缺失一个面心的Li+以及一个棱心的Li+;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LiFePO4晶胞的化学式为Li4Fe4P4O16,那么Li1-xFePO4晶胞的化学式为Li3.25Fe4P4O16, 根据电中性原则,电池充电时LiFePO4每脱出一个Li+必定有一个Fe2+变Fe3+,现脱出0.75个Li+便有0.75个Fe2+变Fe3+,所以n(Fe2+)∶n(Fe3+)=(4-0.75)∶0.75=13∶3。
电中性原则是化学解题的“隐形桥梁”,通过挖掘电中性原则的深层逻辑,将电中性原则从知识记忆提升到系统思维题,再延伸到真实场景的创新应用,不仅体现了其“跨尺度”的普适性,成为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通用坐标”,提升学生应对高考中复杂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科学素养——这正是"新质生产力"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若教师在解题过程中注重植入"原理-技术-产业"的思维链条,那么化学教育就会真正成为创新能力的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