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理念下高中班主任工作中德育的渗透
陈立军
无锡市江苏省天一中学
引言:在实践过程中,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班主任可以将德育内容自然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同时,结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核心素养培养和新教材中融入的价值观教育,班主任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形成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与德育目标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教育模式,从而提升德育实效,推动学生全面成长。
一、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1.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人格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在日常管理、班会活动及心理辅导中,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有计划的德育教育和行为引导,学生不仅在道德品质方面得到塑造,也能形成独立思考、责任担当和合作意识。德育的有效渗透能够将学校教育目标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形成健全人格,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提升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能力
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和社会认知快速变化阶段,情绪波动和人际冲突较为常见。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通过个别谈话、心理辅导、团体活动及团队合作训练,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有效指导。同时,通过班级集体活动和协作任务,帮助学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团队意识及沟通技巧,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双新理念下高中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1. 理念引领:构建科学德育观
在双新理念指导下,班主任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将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理念融入德育工作中,全面关注学生品德、心理健康及综合能力发展。科学的德育理念不仅有助于班主任明确教育方向和目标,还能够帮助其整合班级管理与学科教育资源。通过统一的德育理念指导,班主任可以确保德育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和持续化,从而提升整体教育效果。
例如,在新教材语文课堂中,班主任可以结合文学作品中的道德议题引导学生思考诚信、责任等价值观。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通过制定班级公约和行为规范,将德育理念落实到学生日常行为中。针对班级存在的学习态度或行为习惯问题,班主任可以制定分阶段的德育计划,明确每阶段的目标和实施措施。同时,班主任还可定期与学科教师沟通,整合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资源,使德育理念贯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全过程,保证德育与学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实现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
2. 课堂与管理融合:实现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不仅局限于班会或单独的德育活动,而应与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有机融合。班主任需要协调学科教师,将价值观教育和行为规范融入日常教学内容。同时,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通过制定班规、开展集体活动和实施行为评价,将德育目标落实到每一项班级事务。课堂与管理的融合,使德育不再是独立活动,而成为贯穿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连续教育过程,形成教育合力。
例如,在历史课堂上,班主任可与任课教师提前沟通,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选择和行为,引导学生理解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在班级管理中,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志愿服务或团队合作项目,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集体责任和协作精神。班主任可以建立日常行为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守纪表现、团队合作情况纳入评价范围,并在班级公告栏或家校平台及时反馈。这种课堂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让德育理念在知识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同步落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 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差异与成长
高中生个体差异显著,包括学习能力、兴趣特长和性格特点等方面。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应注重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兴趣和行为习惯设计有针对性的德育方案。通过个别谈话、心理辅导和成长规划,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育策略,使每位学生在德育过程中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支持和引导,从而实现德育的精准化和高效化。
例如,对于性格内向、心理敏感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安排个别谈话,了解其情绪状态,并指导其进行情绪管理和压力调节。对于学习积极性强但社交能力欠缺的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任务、班级活动或社会实践培养其责任意识和协作能力。在学科课堂中,班主任可与教师合作,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提升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通过针对性的德育活动,班主任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在行为规范、品格塑造和心理成长方面获得适宜支持,实现德育的精细化、个性化与实效化。
4. 家校协同:拓展德育外延
德育渗透不仅局限于学校内部,家校协同是拓展德育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分享学生在校表现、德育目标及教育方法。通过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定期召开家长会或利用线上沟通渠道,班主任可以形成教育合力,使学校与家庭教育互为补充。家校协同不仅能够延伸德育影响范围,还能帮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实现德育的持续性、系统性和全方位发展。
例如,班主任可在家长会上讲解班级德育目标和计划,邀请家长参与学生主题实践活动或社区服务项目。通过家校平台,家长能够实时了解孩子在校的行为表现和成长情况,并提供家庭教育配合,如监督作业、引导生活习惯和价值观教育。同时,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家长讲座或家庭教育培训,提升家长德育意识,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互动闭环。这种家校协作模式,能够将德育延伸到校园外部环境,让学生在多元场景中受到一致教育,强化德育效果,实现学校、家庭和学生三方共育的目标。
结束语:
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面临更新理念、融合课堂、关注个体及家校协同等多重挑战与机遇。通过构建科学德育观、实现课堂与管理融合、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家校协作,班主任能够有效渗透德育,促进学生品德、心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未来,高中德育应持续结合教育改革需求,探索长效机制,推动班主任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周任平 . 埋下德育种子开出青春之花——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探究 [J]. 高考 ,2022,(01):156-158.
[2] 韩武红. 高中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实施的科学方法[J]. 中学课程辅导( 教师教育 ),2021,(05):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