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家庭贫困毕业生新就业形态下就业精准帮扶研究与实践
陈慧
中原工学院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河南省高校家庭贫困毕业生在新就业形态下的就业精准帮扶研究与实践。通过分析当前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特别是家庭贫困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精准帮扶措施。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这些措施在实践中的有效性,以期为解决河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类似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家庭贫困;新就业形态;精准帮扶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这不仅提升了国民的整体素质,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问题尤为突出。这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资源匮乏、社会关系网络有限等多重挑战。特别是在新经济形态下,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就业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就业模式和渠道已不能完全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如何对这部分群体进行精准帮扶,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河南省高校家庭贫困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每年的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其中,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这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难以承担高昂的求职成本,如交通费、面试服装费等,这些额外的经济负担往往成为他们求职路上的绊脚石。其次,社会关系匮乏,导致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相对狭窄,难以接触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他们很难获得与非贫困学生同等的就业机会。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感到孤立无援,难以获得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这种心理上的孤立感和无助感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就业压力。
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如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为贫困家庭毕业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例如,通过在线教育平台、电商平台等新兴行业,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些新平台不仅降低了就业门槛,还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工作方式。然而,如何抓住这些机会,仍然需要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应加强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提供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特别是在新兴行业所需的技能方面,如数字营销、数据分析等。
三、精准帮扶策略与实践
3.1 完善就业信息服务
针对贫困毕业生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的问题,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收集和发布就业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建立专门的就业信息平台,不仅提供全面的招聘信息,还应包括行业动态、职业规划建议等内容,为贫困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精准的就业推荐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市场,把握就业机会。
3.2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高校应针对新就业形态的需求,为贫困毕业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开设与新兴行业相关的课程,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数字营销、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等,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实践项目、企业合作、模拟企业环境等方式,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高校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提供职业规划服务,帮助贫困毕业生明确职业方向,提高就业成功率。
3.3 实施心理援助计划
面对就业压力,贫困毕业生往往更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高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不仅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还应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团体辅导活动,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就业心态。通过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坊,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应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与困难,树立自信,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支持小组,为贫困毕业生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定期的心理健康筛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确保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实例分析
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该校针对家庭贫困毕业生实施了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旨在提高这些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首先,学校建立了全面的就业信息平台,该平台不仅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还设置了个性化推荐系统,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能力匹配合适的岗位,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找到工作。此外,平台还设有在线职业指导课程,包括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指导。
其次,该校提供了一系列职业技能培训,涵盖计算机操作、外语能力提升、行业知识讲座等,旨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特别是针对新就业形态,如电商运营、新媒体营销等领域的培训,帮助学生掌握新兴行业的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学校还与多家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再者,该校高度重视贫困毕业生的心理健康,设立了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学校还组织了多次心理健康讲座和工作坊,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就业心态,学会应对就业过程中的压力和挑战。通过这些心理支持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自信心,还学会了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为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具体数据显示,经过帮扶的贫困毕业生就业率提升了15%,且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匹配度提高了20%。参与帮扶计划的学生在就业后的职业满意度也显著提升,许多学生表示,学校的精准帮扶措施不仅帮助他们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还增强了他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这些成果充分证明了该校在精准帮扶家庭贫困毕业生就业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高校家庭贫困毕业生在新就业形态下的就业精准帮扶进行研究与实践分析,认为通过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心理援助计划以及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贫困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具体而言,高校应构建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平台,提供精准的就业信息推送,开设职业规划与指导课程,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建立心理健康支持体系,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就业心态。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家庭贫困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传伟,陈伟,杨硕,等.广西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2):138-139.
[2]郝连笑.精准扶贫视角下"互联网+"在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20(33):134-135.
[3]陈扬霖.2019年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1(1):78-84.
[4]钱莹.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生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20,37(3):140-144.
[5]郝建华.高校家庭经济贫困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J].东京文学,2011(9):148-149.
作者简介:姓 名:陈慧,学 历:本科,职 称:讲师,职 位: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主任,性 别:女 ,籍 贯:河南通许,出生日期:1977.10
,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