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性活动在小学低年级数感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王婧婧
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第二中心小学
引言:
数感是儿童数学学习的核心能力之一,其形成对后续数学思维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重要时期,如何在这一阶段有效引导其数感建构成为教育研究的关注焦点。操作性活动作为一种以动手实践和情境体验为基础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将抽象数概念具体化的途径。通过数数、拼摆、比较、分类等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直观理解数与量的关系,还能在探索中逐步形成对数的敏感与灵活运用能力。研究操作性活动在数感培养中的应用,能够揭示实践活动与数感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数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一、数感培养中的困境与挑战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中,数感的培养往往面临一定的困境。低年级学生认知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容易在理解数与量的关系时出现片面或僵化的情况。由于思维特点更倾向于直观形象,他们在面对符号化的数学知识时容易产生认知负荷,导致数感形成缓慢。部分学生在数量比较、数位理解以及运算估算等方面缺乏灵活性,表现为只依赖机械记忆而缺少实际感知和推理的支撑,从而影响了数学学习的进一步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数感培养常常受到课程设计和课堂模式的限制。部分教师仍然偏重知识点的直接讲解和演算训练,忽视了学生在操作和体验中建构数概念的需求。过于强调标准答案和解题技巧,使学生习惯于模仿和套用,而忽略了对数量关系的真实感受。这样一来,学生虽能在短期内完成练习任务,但对数的理解缺乏深度,难以形成持久而稳定的数感结构。教学资源与活动设计的单一化也加剧了困境。低年级儿童在学习中更需要通过操作性活动获得感知经验,但课堂实践中往往缺少丰富的 manipulatives(操作性材料)和互动环节。教师若不能创造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学生便难以在真实操作与问题解决中实现数感的迁移与拓展。家庭环境与学习氛围也对数感培养产生影响,过度依赖书面作业的训练方式限制了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数的观察与体验。
数感培养所遇到的挑战还体现在评价方式上。传统的量化测试注重运算结果的正确与否,却未能全面考察学生在估算、比较、数的分解与组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往往忽视了儿童在操作活动中展现的思维过程与灵活性,难以为后续教学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由此可见,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数感培养面临认知发展、教学方式、学习资源与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障碍,需要在实践中予以深入研究和突破。
二、操作性活动的实践路径与方法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操作性活动的开展需要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将抽象的数感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经验。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够在感知和操作中逐步理解数与量的关系,因此教学设计应注重活动的情境化和多样化。教师在课堂组织时可以引入数轴、计数器、拼搭积木、卡片配对等教具,通过直观的操作帮助学生感受数量的大小、差异和变化,并在互动过程中提升对数概念的敏锐度。在活动的路径构建中,必须强调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递进原则。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具有连续性和具体性,活动的安排应当与其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例如,通过实物的摆放、比较和分类,促使学生理解等量关系和数量守恒。在这一过程中,活动不仅是学习的手段,更是认知发展的载体。随着数感逐渐形成,教师还应通过设计操作任务的变式,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迁移,使其能够在新的情境下独立探索数量关系,从而提高数感的灵活性与广泛性。
操作性活动的有效性还依赖于多感官的参与。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和记忆具有形象性,通过视觉、触觉与动作的综合参与,可以加深对数量变化和数位概念的理解。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应重视手眼协调的训练,如在计数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移动物体,或在数的分解与组合任务中利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操作材料。多通道的刺激不仅能够提升学习的趣味性,还能使学生在多重感知下获得更为稳固的数感体验。在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核心作用。活动不应仅限于机械的动手环节,而是需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提示、问题引导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在操作中形成反思与总结。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表达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在交流中修正认知偏差,可以有效提升数感的准确性与深度。教师还应注意把握活动的节奏和难度,使学生在挑战中保持积极性,避免因过度复杂或重复单调而降低兴趣。
课堂之外的延伸也是实践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感的培养需要在生活化情境中不断强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数量观察和记录,将课堂学习与实际经验相结合。通过购物、游戏或自然观察等活动,学生能够在真实环境中进一步巩固对数的敏感度和灵活运用能力。这种跨情境的学习方式,不仅使数感的发展更加全面,还能让学生逐渐形成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与能力。在评价环节中,操作性活动同样应发挥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数感水平,而不仅仅依赖书面作业的结果。通过记录学生在操作任务中的策略、思维过程和表达方式,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其数感发展的状态,从而为后续的教学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三、数感提升的成效与启示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操作性活动的引入显著促进了数感的提升。学生在具体操作与体验中逐渐摆脱对机械记忆的依赖,更能以直观方式理解数量关系和数的构成。在活动过程中,儿童能够通过比较、分解与组合等策略,形成对数位结构的敏感性,并在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中提升估算与推理能力。数感的发展不再局限于书面计算,而是在动手实践与思维互动中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强化。通过丰富的操作性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在动手实践中,儿童表现出更积极的探索态度,能够主动提出关于数的变化和规律的问题。这种参与不仅增强了学习动力,还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积累经验,逐渐形成灵活处理数量关系的能力。活动带来的多感官刺激促进了认知结构的重组,使得数感的发展更加全面和持久。
教学反馈也显示,操作性活动在促进个体差异化发展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不同基础的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切入点,通过亲身操作获得成就感。教师在观察过程中能够捕捉学生的思维方式与问题解决策略,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安排。这样的互动机制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也为后续的数感培养提供了可持续的支持。在操作性活动的推动下,数感提升带来的启示体现在教学理念的转变。数学学习应当以真实体验为核心,将抽象的数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任务,让儿童在探究中建构意义。课堂中操作与思维的结合展示了数感培养的有效路径,也凸显了创造性设计活动的重要性。
结语:
操作性活动在小学低年级数感培养中展现出独特价值。通过动手实践与情境体验,学生能够在直观操作中深化数概念理解,并逐步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这一途径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促进个体差异化发展,为数感的稳固建构提供有效支持,为小学数学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王尚志 . 数学教育心理学 [J]. 教育研究 , 2019, 40(3): 45-52.
[2] 刘晓红 . 小学低年级数感培养策略研究 [J]. 基础教育研究 , 2020, 12(5):33-38.
[3] 陈立群 . 操作性活动与数学学习关系的实证分析 [J]. 数学教育学报 ,2018, 27(2): 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