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陈丽 徐冉 夏润芝 杜奕珂 孙宇 姜在霖 崔红霞
临沂大学法学院 山东省临沂市 2760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郯城木版年画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起源于清代,由潍坊逃荒艺人传入郯城县胜利乡沙沃村,历经 200 余年的发展演变,在 19 世纪中后期达到鼎盛时期。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消费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郯城木版年画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境。一方面,传统的年画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费力,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导致年轻一代对学习和传承这门技艺缺乏兴趣,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重;另一方面,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木版年画的市场份额逐渐萎缩,年轻群体对其认知度和认同感不足。
为了应对非遗保护面临的挑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推动非遗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以郯城木版年画为切入点,探索“保护 + 创新”双轮驱动模式,旨在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理论方面,突破了传统非遗保护的静态模式,提出了“文化基因激活”理论框架。该框架强调通过技术赋能、跨界融合等手段,激活非遗的文化基因,实现非遗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在实践方面,本研究成果对推动乡村振兴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郯城木版年画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通过产业融合、文旅开发等方式,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乡村文化的繁荣。
二、郯城木版年画的文化价值与传承困境
(一)文化价值解析
1、历史维度
郯城木版年画起源于清代,其诞生与潍坊逃荒艺人的迁徙密切相关。这些艺人将潍坊的木版年画制作技艺带到了郯城县胜利乡沙沃村,从此,这门技艺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逐渐发展壮大。
2、艺术特征
郯城木版年画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它采用七套色套印工艺,色彩搭配大胆而鲜艳,以红、黄、蓝为主色调,形成了火爆明丽的视觉效果。这种色彩运用既符合北方民众对热烈、喜庆氛围的追求,又体现了当地独特的审美观念。在线条刻画上,年画线条粗犷飞扬,富有张力,通过简洁而有力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和物体的形态,展现出一种质朴而豪放的艺术气质。
3、社会功能
作为年俗文化的重要符号,郯城木版年画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功能。在传统的年节习俗中,人们张贴年画不仅是为了装饰家居,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年画来祈福禳灾、驱邪避祸,表达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二)传承困境分析
1、技艺濒危
目前,郯城木版年画面临着严重的技艺传承危机。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整个传承队伍中 90后从业者占比不足 5%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化的就业选择面前,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从事其他行业,导致传承队伍青黄不接,技艺传承面临断代的风险。
2、市场脱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门神、灶码子等年画的功能逐渐弱化。现同时,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不足,对木版年画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缺乏了解和兴趣。2018年的调研显示,郯城县18 - 35 岁人群中仅 12% 了解木版年画,这表明木版年画在年轻一代中的市场基础十分薄弱。
3、技术局限
手工雕刻是郯城木版年画制作的核心环节,但这一技术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制作一块木版需要耗费雕刻艺人长达 2 个月的时间,而且制作过程中需要高度集中精力,对艺人的技艺水平要求极高。此外,手工雕刻的质量也容易受到艺人状态和技术水平的影响,难以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这种传统的手工雕刻技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成为制约郯城木版年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创新路径与实践成果
(一)设计创新:传统元素的现代转译
1、文创产品开发
为了让郯城木版年画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满足年轻消费者的需求,研究团队开发了“年画国潮系列”文创产品。这一系列产品巧妙地将郯城木版年画的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推出了 AR 红包、卫衣、盲盒等多种形式的文创产品。消费者在使用 AR 红包时,只需用手机扫描红包上的图案,就能欣赏到精彩的年画动画,仿佛将传统的年俗文化带入了数字时代。
2、跨界融合
在设计创新过程中,研究团队还积极探索跨界融合的发展模式,将郯城木版年画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推出了“年画 + 红色文化”联名系列。例如,以《沂河春早》为主题的年画,将沂蒙地区的红色历史和自然风光融入到年画创作中,展现了当地独特的红色文化魅力。这一系列年画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还成为了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技术赋能:数字化传承体系构建
1、数字孪生技术
为了实现郯城木版年画技艺的标准化教学和永久保存,研究团队引入了数字孪生技术,建立了3D 雕刻数据库。通过对 200 余幅古版年画进行数字化扫描和建模,将传统的木版雕刻技艺转化为数字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这一数据库不仅包含了年画的图案、线条等视觉信息,还记录了雕刻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和技巧,为后人学习和研究木版年画制作技艺提供了全面而准确的资料。
2、沉浸式体验
为了增强大众对郯城木版年画的了解和兴趣,研究团队开发了 VR 年画工坊。用户通过佩戴虚拟现实设备,即可在线模拟体验木版年画的雕刻、套印等制作流程,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年画工坊中。在VR 年画工坊中,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年画题材和工具,亲手尝试制作属于自己的木版年画。
(三)产业融合:文化IP 的商业化运营
1、文旅融合
以郯城木版年画为核心,当地打造了“沙沃年画工坊体验游”项目。游客可以来到沙沃村,参观传统的年画制作工坊,亲眼目睹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还可以亲手参与制作,体验传统手工艺的乐趣。通过文旅融合,不仅让游客深入了解了郯城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还促进了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2、乡村振兴
郯城木版年画的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建立年画生产合作社,带动沙沃村 23 户村民参与年画生产,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民们在传承和发展木版年画技艺的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人均年收入增加1.8 万元。此外,围绕木版年画产业,还发展了原材料供应、产品包装、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相关产业链年产值突破3000 万元。
四、创新点与特色
(一)理论创新
本研究提出了“文化基因激活理论”,这一理论强调非遗创新并非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而是要保留其核心文化符号,如郯城木版年画中的套色工艺、独特的线条风格和人物造型等,这些核心文化符号是非遗的文化基因所在。在此基础上,通过嫁接现代技术与消费场景,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文创产品开发中,将传统的年画元素与现代的AR 技术、时尚设计相结合,在数字化传承中,运用数字孪生和VR 技术,让传统技艺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出来。
(二)实践突破
1、方法论创新
构建了“文献研究→田野调查→产品迭代→市场验证”的闭环研究模式。在研究初期,通过广泛的文献研究,深入了解郯城木版年画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传承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地的田野调查,与传承人、当地民众进行面的交流,获取第一手资料,进一步发现问题和需求。根据调查结果,开展产品设计和开发工作,并不断进行产品迭代,优化产品的功能和体验。最后,将产品推向市场,通过市场验证来检验创新成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技术应用
首次将区块链技术用于年画版权保护,开发了数字藏品交易平台。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能够有效地解决数字内容的版权保护问题。通过将郯城木版年画数字化,并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版权登记和交易,实现了年画数字资产的确权与交易。截至目前,数字藏品交易平台累计发行数字年画 2 万份,交易额超 200 万元,为非遗的数字化发展和商业变现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五、挑战与对策
(一)主要挑战
1、人才断层
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郯城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但人才断层问题仍然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2、技术壁垒
在数字化开发过程中,面临着版权保护与技术成本双重压力。一方面,数字化作品的版权保护难度较大,容易受到侵权和盗版的威胁;另一方面,开发VR 平台、建立数字数据库等数字化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技术成本过高成为了制约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解决方案
1、建立“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继续深化“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加强高校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高校教师凭借其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创新思维,为学员提供现代设计、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培训;非遗传承人则通过言传身教,将传统的制作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学员。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出台更多的激励政策,鼓励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
2、构建区块链版权保护平台
进一步完善区块链版权保护平台,加强对年画数字资产的管理和保护。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对年画作品的版权登记、授权使用、交易记录等信息的全程追溯和监控,降低维权成本,提高创作者的收益。同时,政府可以加大对非遗数字化项目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帮助非遗传承机构和企业解决技术成本过高的问
六、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郯城木版年画的深入研究,构建了“文化基因激活模型”,验证了“创新驱动传承”的可行性。郯城木版年画通过设计创新、技术赋能、产业融合等五位一体的创新路径,成功实现了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形成了“保护—创新—反哺”的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郯城木版年画不仅保留了自身的传统文化特色,还通过与现代技术和市场需求的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研究成果表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索,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郯城木版年画 [EB/OL]. 郯城县人民政府,2023-11-23.http://www.tancheng.gov.cn/info/4202/249489.htm.
[2] 品牌设计与传播教研室 | 探访非遗文化,发现传统工艺之美 [EB/OL].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23-04-21.https://www.sdada.edu.cn/info/1040/64974.htm.
[3] 郯 城 木 版 年 画— 记 忆 中 的 年 味 儿 [EB/OL]. 齐 鲁 网,2018-02-14.https://sdxw.iqilu.com/w/article/YS0yMS00NTY1NTc1.html.
[4]【坪上镇】非遗版画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EB/OL]. 莒南县人民政府,2024-04-15.http://www.junan.gov.cn/info/3104/193342.htm.
作者简介:陈丽,出生年月2004 年7 月,性别女,汉族,籍贯山东省临沂市徐冉,出生年月2003 年6 月,性别女,汉族,籍贯山东省五莲县夏润芝,出生年月2004 年3 月,性别女,汉族,籍贯山东省广饶县杜奕珂,出生年月2004 年2 月,性别女,汉族,籍贯山东省邹城市孙宇,出生年月2003 年11 月,性别女,汉族,籍贯山东省临沂市姜在霖,出生年月2005 年3 月,性别男,汉族,籍贯山东省昌邑市标注:临沂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X20241045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