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消化内科患者血栓风险评估与护理策略研究
高兴
山西省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山西太原 030013
引言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肿瘤消化内科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显著影响预后质量与住院安全。随着对肿瘤相关血栓机制的深入认识,风险评估与护理干预成为临床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评估体系在特异性与可操作性方面仍存短板,导致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在此背景下,探索适用于该类患者的评估方法与分层护理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助于提升护理质量,降低血栓发生率,推动血栓防控工作的规范化与精细化发展。
一、肿瘤消化内科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诱因分析
血栓形成的机制涉及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多个方面,具体诱因主要包括肿瘤相关因素、治疗干预措施以及患者个体状况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从肿瘤本身特性来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等,常伴随异常凝血功能,表现为血小板活化增强、纤溶系统紊乱以及促凝物质释放增加。肿瘤细胞可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促凝因子激活凝血通路,同时抑制抗凝机制,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此外,部分晚期肿瘤患者存在肿瘤浸润或转移,导致静脉受压、血流受限,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
在治疗过程中,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及中心静脉置管等操作也显著增加了血栓风险。外科手术特别是腹部大手术会引发术后卧床时间延长、静脉回流减慢,同时术中组织损伤可诱发局部凝血反应。化疗药物对血管内皮造成直接损伤,同时可能引起骨髓抑制后血小板代偿性增多,加重高凝倾向。靶向治疗药物如抗血管生成类药物具有抑制新生血管的作用,也可能导致血栓事件的发生率上升。
中心静脉导管的长期留置则容易引发机械性血管壁损伤和局部血流淤滞,成为深静脉血栓的重要诱因之一。患者的个体状况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多数肿瘤患者年龄偏大,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这些疾病本身就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营养不良、脱水状态、长期卧床或活动受限等情况也会导致血流缓慢,增加静脉血栓风险。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性易栓症,如蛋白 C、蛋白 S 缺乏或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这些先天缺陷使其更易在外界刺激下发生血栓事件。
二、现行评估工具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与改进方向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栓风险评估工具主要包括Caprini 评分、Padua 评分、Khorana 评分等,这些模型在不同人群中被广泛应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分层。然而,在肿瘤消化内科患者群体中,现有评估工具的应用仍存在诸多局限性,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该类患者的血栓风险特征。一方面,多数评估工具并未充分纳入肿瘤特异性因素,导致对高风险人群的识别能力不足。例如,Caprini 评分最初是为普外科患者设计,其核心变量多围绕手术类型、卧床时间及基础疾病等,而对肿瘤分期、肿瘤类型、化疗周期以及肿瘤相关并发症等因素考虑较少。
Padua 评分虽然引入了部分肿瘤相关条目,但主要针对非手术住院患者,且以血液系统肿瘤为主,对于消化系统实体瘤患者的适用性有限。Khorana 评分则主要用于预测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发生 VTE 的风险,但在评估住院期间因治疗干预而导致的急性血栓事件方面作用较弱。这些评分体系在肿瘤消化内科的实际应用中存在明显的适应性偏差。另一方面,现有评估工具在临床操作过程中也面临标准化程度不高、执行难度较大等问题。部分评分系统条目设置复杂,需依赖详细的实验室检查和病史资料,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影响其在临床一线的推广使用。不同医疗机构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和执行不一致,缺乏统一的培训机制和信息化支持,容易造成评估结果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从而影响风险判断的准确性。为了提升评估工具在肿瘤消化内科的应用效果,有必要从多个维度进行优化和完善。应结合肿瘤消化内科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构建更具针对性的风险评估模型。
新模型需纳入如肿瘤部位、分期、治疗方式、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既往血栓史等关键变量,增强对个体化风险的预测能力。应在保持评估工具简洁性的基础上,优化评分条目,使其更贴近临床工作流程。通过引入电子化评估平台或嵌入医院信息系统(HIS),实现自动采集数据、智能评分与预警提示,提高评估效率与一致性。最后,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建立规范化的评估流程和质量控制机制,确保评分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重复性。
三、基于风险分层的护理干预模式构建与实践成效
在肿瘤消化内科临床管理中,建立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是降低血栓发生率、提升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随着对血栓风险认知的不断深入,传统统一化的护理措施已难以满足不同风险层级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基于风险评估结果构建分层护理干预体系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该模式通过将患者按照血栓风险程度进行分类,并据此制定相应的预防性护理方案,从而实现精准干预与资源优化配置。风险分层护理干预的核心在于依据评估工具得出的风险等级,将患者划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人群,并为每一层级设定明确的护理目标和干预内容。
低危患者以基础护理为主,包括健康宣教、早期活动指导及常规生命体征监测等;中危患者则需在基础护理基础上增加机械性预防措施,如间歇性气压装置(IPC)使用、下肢静脉超声监测等;而对于高危患者,除上述措施外,还需联合药物抗凝治疗,并加强出血风险的动态评估与护理观察。这种逐级递进的干预策略有助于提高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护理干预模式的构建还需结合多维度支持机制,以确保干预措施的落实与持续改进。一方面,应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护理记录模板,使风险分层干预纳入日常护理管理体系,提升执行效率。另一方面,要强化医护协作机制,使护理人员能够根据医生评估意见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并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迅速反馈与处理。
信息化系统的引入也至关重要,通过电子化评分系统与护理提醒模块的集成,可实现风险预警、干预提示与效果追踪的一体化管理。在实际应用中,基于风险分层的护理干预模式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具有良好的临床成效。数据显示,在实施该模式后,肿瘤消化内科患者的血栓发生率明显下降,同时护理人员对血栓预防的认知水平和执行能力显著提高。由于干预措施更具针对性,患者依从性增强,护理资源浪费现象减少,整体护理质量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该模式有助于推动护理工作由经验型向循证型转变,为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安全管理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肿瘤消化内科患者血栓风险较高,受多种病理生理及治疗因素影响,亟需系统性评估与精准护理干预。现有评估工具在适用性和操作性方面仍存在不足,限制了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基于风险分层的护理模式为提升预防效果提供了可行路径,通过分类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水平。未来应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推动智能化应用,加强医护协作,建立长效机制,以实现血栓防控工作的标准化与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陈志强 , 周晓燕 . 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评估与护理对策 [J]. 中华护理杂志 , 2023, 58(4): 450-454.
[2] 黄文静 , 马立群 .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并发血栓的临床特征及护理研究进展 [J]. 护理学杂志 , 2022, 37(6): 92-96.
[3] 孙伟民 , 吕慧敏 . 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在住院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2021, 37(12): 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