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与制度建设的平衡研究
黄君宝 姚瑶 林永权 谢爽
蒙中联合国际大学 蒙古乌兰巴托
摘要: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如何实现人文关怀与制度建设的动态平衡成为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教育学与管理学理论,通过文献分析、案例研究与实证调查,探讨人文关怀与制度建设的辩证关系及互动机制。研究发现,当前高校管理实践中存在制度刚性过强、人文关怀形式化、师生主体性弱化等问题,其根源在于价值取向的偏失与管理理念的错位。研究提出,人文关怀需通过制度载体实现常态化,而制度建设应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导向,二者应通过动态协同构建“刚柔并济”的管理生态。具体路径包括:建立制度弹性调整机制,推行“对话式”管理决策模式;构建师生参与制度设计的常态化渠道;将心理健康、个性化发展等要素融入管理流程;完善制度执行中的人文反馈机制。研究结论为高校优化管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对实现教育管理效率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人文关怀;制度建设;平衡机制;协同发展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目标逐渐从“效率优先”转向“以人为本”。然而,在管理实践中,制度建设的刚性约束与人文关怀的柔性诉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部分高校因过度依赖量化考核、标准化流程,导致管理僵化、师生主体性缺失;另一些高校则因片面强调人性化而陷入规则模糊、管理失序的困境。如何实现人文关怀与制度建设的协同共生,既是提升高校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议题,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要求。本研究基于教育管理学理论,通过多维度分析,试图构建两者动态平衡的框架与路径。
一、人文关怀与制度建设的理论辩证关系
1.制度建设的工具性与价值性
制度作为高校运行的规则体系,具有保障秩序、规范行为的工具属性。但制度设计的初衷应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其价值性体现为对师生权益的尊重与需求的满足。若仅追求效率而忽视人文内核,制度可能异化为“冰冷的枷锁”。
2.人文关怀的实践载体与制度边界
人文关怀强调情感联结、个性化支持与价值认同,但其实现需依托制度化的保障。例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师生申诉机制等均需通过制度设计转化为常态化实践。同时,过度泛化的人文诉求可能削弱制度的权威性,需在包容性与规范性之间划定合理边界。
二、当前高校管理中的失衡问题与归因分析
1.失衡表征
制度刚性过强:量化考核、科研指标等“一刀切”管理导致教师疲于应付行政任务,学生陷入同质化培养困境。
人文关怀形式化:部分高校将“人文”简化为节日慰问、文体活动,缺乏对师生深层需求(如学术自主权、个性化成长)的制度化回应。
主体参与缺位:管理决策多由行政部门主导,师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缺乏表达与监督渠道,加剧“管理-被管理”的对立。
2.归因分析
价值取向偏失:部分高校将管理效能等同于“控制风险”与“完成任务”,忽视教育管理的育人本质。
科层制惯性束缚:传统科层制强调层级权威与程序合规,抑制了管理弹性和创新活力。
评价体系单一化:以量化指标为主导的评价机制,倒逼管理者追求短期显性成果,挤压人文关怀的实践空间。
三、人文关怀与制度建设的协同路径
1.构建“刚柔并济”的制度体系
弹性调整机制:在学术评价、教学管理等领域引入动态修订规则,例如设置“试错容错”条款,允许根据学科特点调整考核周期。
差异化制度设计:针对教师(如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学生(如特殊群体支持)的多元需求,制定分类管理制度,避免“大一统”模式。
2.推行“对话式治理”模式
建立常态化参与平台:通过师生代表大会、管理听证会等形式,将利益相关者纳入制度设计与修订流程。
强化反馈与修正机制:利用数字化平台收集师生对管理制度的体验反馈,定期评估制度的人文效能并动态优化。
3.嵌入人文要素的制度执行
制度解释的人本化:在执行纪律处分、绩效考核时,注重个案情境分析,避免机械套用条文。例如,对学术不端行为需区分故意违规与认知偏差。
服务型管理转型:将心理咨询、生涯规划等支持性服务嵌入管理流程,如教务处与心理咨询中心协同开展学业预警帮扶。
4.文化赋能与价值共识构建
塑造“制度为体,人文为魂”的管理文化:通过师德培训、管理案例研讨等活动,强化管理者对制度人文价值的认同。
弘扬学术共同体精神:弱化行政权威,强化学术委员会、学生社团等自治组织在管理中的作用,促进“共治共享”氛围的形成。
四、案例分析与实践启示
案例一:弹性学制与个性化培养——以浙江大学“全人教育”改革为例
背景与问题:传统学制僵化导致学生转专业难、跨学科学习受限,部分学生因兴趣与专业错配而出现学业倦怠。
实践措施:
“零门槛”转专业制度:取消绩点排名限制,允许学生在大一、大二两次申请转专业,配套“专业适配度评估系统”提供决策支持。
“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设立“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跨学科课程模块,学生可自主组合学分。
导师制与学业预警融合:为学业困难学生分配“成长导师”,建立“红黄绿”三级预警机制,通过定期访谈调整学习方案。
成效与数据:改革后,学生专业满意度从68%提升至89%,跨学科课程选修率增长42%,学业预警率下降31%。
启示:
制度弹性化需配套支持系统:弹性学制的成功不仅依赖规则放开,更需通过技术工具(如评估系统)和人力支持(如导师制)降低选择风险。
个性化培养与制度规范的平衡点:在赋予学生自主权的同时,需通过学分认定规则、课程质量监控等制度防止“自由泛滥”。
案例二:教师评价破“五唯”实践——南京大学“代表作制”改革
背景与问题:原有教师评价过度依赖论文数量、项目经费等量化指标,导致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人文社科成果价值被低估。
实践措施:
“分类评价”制度:将教师分为教学型、科研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分别制定评价标准,教学型教师可凭课程创新成果参评职称。
“代表作”评审机制:要求教师提交3-5项标志性成果(如教案设计、政策建议、艺术作品),由校外专家进行“质性评价”。
“长周期”考核改革:将科研考核周期从1年延长至3-5年,减轻短期成果压力。
成效与数据:实施3年后,教学型职称晋升人数增加2.3倍,教师参与公共政策研究的比例上升58%,教师职业焦虑指数下降24%。
启示:
人文关怀需嵌入制度设计内核:通过分类评价尊重教师多元发展需求,打破“一把尺子量所有人”的机械管理逻辑。
质性评价的制度化挑战:需建立专家库动态更新、利益回避等配套机制,防止人情因素影响评审公正性。
五、结论与展望
人文关怀与制度建设的平衡并非静态的“五五均分”,而是动态的“情境适配”。未来高校教育管理需进一步探索智能化工具(如大数据分析)在精准识别师生需求中的应用,同时警惕技术理性对人文价值的侵蚀。此外,如何在跨文化背景(如国际化办学)中重构制度与人文的平衡关系,亦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陈俊元.人文关怀视角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困境与改进路径[J].时代报告,2024,(04):152-154.
[2]靳玉乐.新时代高校教师一般育人能力探讨[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04):1-12.DOI:10.13316/j.cnki.jhem.20210625.001.
[3]刘西印,曹丽君.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A3):175-178.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9.10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