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 UbD 理论的高中思政课逆向教学设计

作者

扶晓丽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徐州市 221116

摘要:逆向教学设计着重于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倡导自上而下的教学规划策略,即先确立单元教学总目标,识别核心大概念,然后将看似孤立的课程内容有机串联,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单元。此方法的核心在于,确保每一步教学活动都紧密围绕既定的大概念和单元目标展开,旨在提升教学效率与学习效果的协同性。在遵循此核心原则下,研究者以高中必修一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为对象,展开了逆向教学设计的实例解析。本章作为全书的首篇,通过探讨社会发展阶段的变迁,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法则——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规律对后续章节的学习及理解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逆向教学设计;UBD理论;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

一、逆向教学设计三阶段

(一)阶段1——确定预期教学成果

所确定的目标G(总目标)

1.学生需掌握各类社会形态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独特特征。

2.学生有能力解析驱动人类社会发展本质力量与资本主义社会核心冲突。

3.学生通过分析历史实例,能明晰地阐述唯物史观揭示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与剩余价值学说阐明资本运作内在逻辑。

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Q

1.阶级和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2.资本主义社会是否为最优或最劣的时代?

3.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为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4.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学生将会理解U

1.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是引发阶级分化与国家形成的基本动因。

2.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视角,结合对当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考察,可以洞察到资本主义体系短期内难以消亡的深层逻辑。

3.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驱动人类社会持续进化的基础力量。

学生将会知道K

1.关键术语:生产力、生产关系、国家、阶级、剩余价值、生产过剩、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关键概念。

2.社会形态更迭的过程及其驱动因素

3.空想社会主义存在思想局限。

4.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重要意义。

学生将能够D

1.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维度探讨,阐述见解。

2.全面解读信息的能力。

3.通过思维的交锋与观点的讨论,个体需明确并坚守其主张。

4.能够准确认知并解析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所遭遇的各种挑战。

5.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合理建议。

(二)阶段2——制定评估依据

1.表现性评价

任务评价单:学生依据即时的学习反馈,诚实地完成每一课时的任务评估表。

2.学生自我评价和反馈

课堂测验:完成对科学社会主义三次飞跃的配套练习。

活动报告:角色扮演后,理解社会形态的概念以及人类社会演进的具体过程。

技能测试:能够准确识别与评估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所遭遇的各种挑战,并为此提供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合理策略与建议。

(三)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

1.(H)提问:观看视频《高度机械化下的中国农业生产》后,请思考并讨论,高速度与高质量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相较于传统农耕有何显著差异?接着,进一步探究,人类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时期,农业生产是否已经存在,并以此引出本节课探讨的主题。

2.(W)展示单元预期学习目标,旨在指导学生清晰理解表现性任务及所需证据的具体要求,确保学生对单元内容具有明确的认知导向。

3.(H、E1、E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每组专注于探讨一种社会形态,阐述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核心特征,社会发展的具体历程,以及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积极意义。

4.(E1、R)展示论题“奴隶制社会是否取代原始社会构成历史的倒退”"为何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比喻为‘隐蔽的链条’?"引导学生持续运用其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自我反思。

5.(E1、E2)情境判断,给出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情境,学生需评估这些问题如何反映资本主义市场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上述情形出现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6.(E2)制表比较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特征。

7.(H、E1)师生共同演唱《国际歌》时,深入理解歌词与旋律所蕴含的力量,并提问:“旧世界”描绘了何种社会形态?而所谓的“真理”,在此语境下又具体指涉哪些核心理念?

8.(E1)材料展示,材料内容包括人们对于未来状态的描绘、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标志性人物与历史事件。任务要求学生基于这些资料,阐述空想社会主义兴起的背景,并归纳其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9.(E1、E2)提供背景材料与视频引导,旨在促进小组讨论,深入探究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的原因。

10.(R)请学生参照具体事例,探讨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效能,并鼓励其他团队提出评估及增补意见。

11.(O、T、E2)小组讨论,基于本课程的学习材料,共同提交了支持“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论点的有力证据,并且各小组之间进行了证据完整性的互评,教师进行最终的总结与评估。

12.(E2)教师与学生协作归纳本章节的关键知识点;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二、设计教学过程

课时一:原始社会的解体到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阶段目标

1.能够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历程,了解不同社会形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征。

2.能够解释本单元的核心议题,即驱动人类社会持续进步的根本动力?

3.能够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说明经济危机的固有属性,明确认识到为什么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二)活动过程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展示影片《机械化农业:现代中国与古代农耕之比较》旨在启发学生探讨高速度、高效率的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模式之间的差异,通过这种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概念。推动人类社会持续进步的根本驱动力在于创新与变革。

2.角色扮演、体会特点

通过扮演原始居民、学生需编制人类社会形态演化图谱,对比分析奴隶制、封建制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工具差异及其生产力水平。同时,整理成表格形式,汇总各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特征,以深入理解不同社会生产形态的独特属性。

3.小组讨论,集思广益

通过引导学生编制商业运营计划以助资本家最大化收益,这一实践触发了一系列现象,包括生产资料的闲置、劳动力市场的萎缩及金融机构的崩溃。学生由此能够直观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周期性发生的危机,即所谓的“生产过剩”。该课程旨在深入解析经济危机的主要表征、其固有的本质特性、直接诱因以及深层次的根本原因。

4.课后任务布置

将学生分组,每组负责各自探讨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特征,或聚焦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的重大经济危机案例。各组需在线上搜集资料,并选定一个主题深入研究。下一节课,各组将以PPT形式分享研究成果及发现。

(三)活动评价

课时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阶段目标

1.通过探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源、历史背景及其核心原理,深化对“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理解。

2.能够清楚阐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分别揭示哪两大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过程是怎么样的,从而能够合理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3.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显示的发展历程,再次阐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二)活动过程

1.汇报案例,提炼重点

以学生为主体,确保其享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基于上一节课的分组安排,各小组将依次展示其准备的PPT。各小组完成展示后,首行小组间的互评工作;随后,教师对各组的展示内容进行逐一点评,并提供反馈与总结。

2.对比理论,指明方向

探讨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差异,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空想”,在于其理论构建缺乏实证基础和具体的实践路径,并明确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被称作“科学”,在于其建立在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剩余价值理论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最后得出结论,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3.引经据典,立足实践

教师展示《共产党宣言》中的经典引述,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情感的朗读,随后邀请学生分享其个人见解。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审视视频《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聚焦于科学社会主义实践阶段的代表性事例,通过教材的辅助,探讨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深远影响,并归纳了社会主义运动从一国实践向多国扩展的发展轨迹。

4.课后作业布置

一是搜集证据:为“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一论题提交一份的强有力的证据支撑。二是继续完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成长记录单,学生自评和互评。完成后做好留档保存,找机会向家长展示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

(三)活动评价

三、个人反思

逆向教学设计注重教学活动的全面性和连贯性,倡导自上而下的教学规划策略。此方法首先确立单元教学的总目标,随后深入解析单元内的核心概念,接着将看似孤立的课程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单元教学框架。这一过程旨在确保教学活动紧密关联、逻辑清晰,以提升学习效果与效率。本单元的教学设计遵循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理论框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异,UbD理论侧重于从设定的学习成果出发,反对以教材为核心构建课程,而更重视培养学生的长期理解能力,而非仅追求短暂的记忆效果。

本次教学设计融合了逆向教学与单元主题教学法。在内容选取方面,本书首章聚焦于社会演进的不同阶段,通过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适应原则,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该规律在整体框架中扮演核心角色,为后续章节的理解提供理论基石。其次,教学活动作为实施教学目标与收集评估依据的关键平台,逆向设计原则主张平衡其吸引性和实用性。首先,活动设计应确保学生能直接参与,提供尝试与错误的学习空间;其次,活动应与学生个人经历或兴趣紧密相连,激发情感共鸣;再次,需设定清晰的目标,并在过程中适时指导;最后,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及同伴互评,促进相互学习与调整。在确立评价标准时,考虑到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性,其教学重点并非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兼具知识传递与意识形态引导的双重任务,是国家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平台。这一学科的独特性要求我们在评价方法上,不应仅限于传统的笔试成绩分析,而应着重于学生思想观念的成长,以确保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并支持其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