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节载道:中国传统节日的德育功能及其教育实现路径探析

作者

魏安娜

宁波高新区求精书院 浙江省宁波市  315048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二十六种文化形态,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及旺盛的生命力。在长期的历史文明进程中,渐次形成了许多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与载体,更是亿万中华儿女对中华文明的集体记忆与传承。中国传统节日凝聚了我们共同的民族情感,是民族生生不息的永恒泉源。

中华文明自诞生以来,始终把“德”作为文明存续的重要条件。宏观上推崇施德政的政权,微观上强调个人私德培养。这一特点使保留下来的传统节日必然蕴含德育因子。中国传统节日广泛体现了中华文明的道德追求:清明、重阳节体现“孝道”追求,春节、中秋节体现家庭团结和睦追求,寒食节体现忠诚廉洁、政治清明追求,端午节体现舍生取义追求。这些节日能流传至今,说明其在中华文明中具有强大生命力,而维系生命力的核心因素正是蕴含的德育基因。没有这个德育基因,传统节日在空间上不可能广达整个中华文明圈,在时间上不可能延续数千年流传至今。因此,我们要在肯定中华传统节日具有德育基因的基础上,探索其积极的教育意义,特别是引导中小学生在传统节日中接受德育教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继承人。

一、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积极德育价值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典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天然具备“德”的价值,这个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价值上,是中华民族存续至今的道德追求的凝练体现,而且在未来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中,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和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视并运用。在开展依托传统节日的德育活动时,我们应以客观唯物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达积极价值取向。

(一)家国情怀的培育功能

受家国一体的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传统节日中广泛体现了家国情怀,比如端午节体现了对于国的情怀(屈原为国自沉),清明节、中秋节和春节体现的是对于家的情怀(缅怀先辈、家庭团圆)。家国情怀本质上是中华文化对于忠诚的价值取向,热爱家庭是对家族的忠诚,而热爱国家就是体现了对于国家的忠诚。人们在此类传统节日中的习俗,既体现了美好的家庭愿景,也寄托着对祖国统一、繁荣富强的殷切企盼。

(二)社会和谐的教育功能

传统节日中体现了中华文明中正确处理个人、家庭及社会关系的良性价值取向:有家庭成员团结和睦的价值取向,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倡导回家团聚;有孝亲敬老的人伦价值取向,如重阳节享宴祈寿、敬老祈福之习俗;有慎终追远的价值取向,如除夕、清明、中元、重阳共同的祭祖习俗;有结交良友的价值取向,如上巳节的结伴郊游,七夕节的互赠手工艺品等等。

二、中国传统节日德育价值引导传承困境分析

我们在认识到上述积极正面的价值取向值得中华民族继续继承发展下去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到在目前,青少年对于传统节日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中国传统节日德育价值、功能传承陷入困境,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市场经济对传统节日的侵蚀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体良好,人民生活水平稳步上升,于此同时,人民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却有所下降,形成了明显的错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传统节日在迫切的经济发展需求面前必然会让位于前者。另一方面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本逐利的特性导致部分传统节日物质化、庸俗化、同一化,比如七夕节在商业炒作下由传统上具备乞巧、郊游、祭祀等丰富形式的节日,异化为单一的情人节,脱离了节日本身的传统含义,沦为商人逐利的工具。而很多节日也失去了自己的特性,是否传统节日无关紧要,是否有休假或商业活动才成为人们的关注点,由此,传统节日渐渐没落为为众多现代假期中的普通一员。

(二)家庭碎片化对传统节日的冲击

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的家庭结构已经从传统的大家族聚居发展成大范围人口流动和家庭碎片化。在此影响下,原先依托于家族本位的传统节日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如清明节在成为法定假期之前,外地回乡祭祖就会受到阻碍,而传统的安土重迁的农业社会就不会有这种问题。又比如重阳节这种非法定节假日,路途遥远的在外务工人员显然也无法通过传统方式表达敬老之情。碎片化的家庭结构模式下,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参与行为自然受到影响。

(三)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的挑战

近几十年来,对外开放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西方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也逐步传播进来,并占据了一部分传统节日在人们生活中的分量。由于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水平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差距,导致国人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不自信,这种不自信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对外来节日的无比推崇和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模糊。

三、依托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德育渗透的路径

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在德育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当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普及道德教育,目的是使青少年通过具象的传统节日,学习吸收传统节日背后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成为具有积极向上的个人品格,同时又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优秀接班人。

(一)以传统文化为根强化教师积极德育理念

作为德育工作者,学校和教师首先应当从思想上重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自觉树立教育者在传播中华文明过程中的职责使命。在行动上要制定长期周密的工作计划,在传统节日规划好相匹配的教学计划,各学科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特点,将传统节日生动融入到本学科的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同时,应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熏陶,理解传统节日中的德育内涵,了解节日的文化习俗,鼓励教师培养相关的技术技能,身体力行传播传统文化,营造良好氛围,与学生共建传统节日仪式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效果。

(二)以传统节日为契展开多样化德育活动

学校的德育工作不仅是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树立起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可以通过整合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展开多样化德育教学活动。

1. 探究传统节日文化,提升传统节日认知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去探寻传统节日的来历,如查阅书籍、上网搜索、= 探访古迹等等,具备一定程度的资料积淀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结合自身能力,个性化地汇报、交流,如:主题绘画或手抄报展示、改编相关节日古诗词、选择相关影视进行配音展示等。在主动寻觅的过程中,加强对于节日的传统认知。

2. 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强化古老民俗体验感

在了解传统节日来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相机指导学生进行民俗体验。如:春节写春联贴春联、清明节踏青扫墓、端午节制作香囊、重阳节登高望远等,这些体验活动,可以在学校和老师、同学一起进行合作体验,在身临其境中,模拟古人的做法,感受古人的意趣,让作为今人的我们也能获得古意,在仪式感中进一步陶冶自身的情操。

3. 弘扬传统节日美德,培养中华文化认同感

在传统节日中,包含着许多的传统美德,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节日的道德内蕴,如端午节可以从屈原延伸了解历朝历代的爱国故事、重阳节可以多读古今的敬老故事,同时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动,形成道德教育合力,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相关的美德活动,如利用沉浸式的教学方式强化传统美德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自信、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综上所述,传统节日不仅是娱乐载体,更是社会教育与社会融合的精神场域。依托传统节日开展德育,需超越形式化活动,紧扣文化内核:以“求真、向善、寻美”为原则,融合办学理念;通过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筑牢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之基。唯有如此,方能使传统节日承载的德育基因,成为民族复兴路上不竭的精神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