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旅融合背景下边疆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实践路径
洪全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宣传交流中心 乌鲁木齐市 830000
引言
边疆地区作为多民族聚居、文化资源富集的区域,其群众文化工作兼具文化传承、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多重使命。文旅融合的兴起为边疆地区群众文化工作提供了新契机,通过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既能满足游客对异质文化的体验需求,又能激发当地群众的文化认同与参与热情。然而,当前边疆地区文旅融合仍面临资源开发粗放、服务能力滞后、人才短缺等挑战。本文基于文旅融合的理论框架,结合边疆地区文化特质与现实需求,提出三条实践路径,推动边疆地区群众文化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以“文化浸润+ 文旅融合”为核心,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1)挖掘文化符号,塑造主题化体验空间
新疆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多元。如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艺术、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艺术、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艺术等,均具有独特性、稀缺性,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可通过文化符号的提炼与场景化设计,打造主题村落、非遗工坊等文化空间。例如,新疆喀什地区依托维吾尔族的传统建筑风格、精美的民族服饰图案以及悠扬的十二木卡姆音乐等元素,建设“维吾尔文化风情园”,游客可参与传统刺绣制作、十二木卡姆音乐欣赏与学习等活动,实现文化体验与旅游消费的融合。
(2)融合节庆活动,构建动态化体验链条
节庆是边疆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哈萨克族的那吾热孜节等,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仪式感。文旅融合背景下,可将节庆活动转化为旅游产品,形成“节庆 + 演艺 + 民俗”的体验链条。例如,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在那吾热孜节期间,推出“叼羊比赛”“姑娘追”等民俗体验项目,游客可深度参与哈萨克族的生活场景,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3)活化历史遗迹,开发叙事化体验产品
新疆历史遗迹众多,如交河故城、北庭故城遗址、龟兹石窟等,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通过叙事化设计,可将遗迹转化为文化体验场景。例如,新疆吐鲁番市在高昌故城景区推出“西域古城探秘游”,游客可跟随专业讲解员了解古城的历史变迁、建筑特色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仿佛穿越时空,感受西域古城的辉煌。
二、以“数字赋能 + 跨界合作”为驱动,构建智慧文旅服务体系
(1)应用数字技术,实现文化资源的可视化传播
新疆文化资源分布分散、保护难度大,数字化技术可为其提供解决方案。例如,通过 3D 建模、虚拟现实(VR)等技术,可将不可移动文物转化为数字展品。新疆和田地区利用 VR 技术复原尼雅遗址的历史风貌,游客可通过手机端“云游”古遗址,了解其神秘的考古发现与历史文化。此外,数字藏品、元宇宙等新兴技术也可用于非遗传承,如维吾尔族的花帽制作技艺被转化为数字藏品,通过区块链技术确权,既保护了知识产权,又拓展了文化传播渠道。
(2)搭建智慧平台,优化旅游服务的全链条管理
智慧旅游平台是提升新疆文旅服务效能的关键,通过整合景区导览、住宿预订、交通接驳等功能,可实现“一部手机游新疆”。例如,新疆阿勒泰地区、和田地区建设“智慧文旅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游客流量、消费偏好等数据,为景区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同时,平台还推出“多语种智能导览”服务,满足国内外游客需求,提升国际化水平。
(3)推动跨界融合,拓展文旅产业的增值空间
文旅融合需突破产业边界,与农业、手工业、体育等领域协同发展。例如,新疆阿克苏地区推出“红枣采摘 + 民俗体验游”项目,游客可参与红枣采摘、品尝特色红枣美食,还能体验民俗风情,体验“从果园到餐桌”的产业链。此类项目通过产业联动,提升了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此外,新疆还可利用跨境优势,开发跨境旅游线路,如新疆塔城地区与哈萨克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联合推出“中哈边境文化体验游”,整合两国地区之间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市场共赢。
三、以“人才培育 + 社区共建”为支撑,夯实文旅融合的社会基础
(1)加强专业培训,打造复合型文旅人才队伍
新疆文旅人才短缺是制约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需通过“引育结合”的方式,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一方面,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设旅游管理、非遗传承、歌舞表演等专业课程,培养本土化人才。例如,新疆艺术学院开设“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传承班”、新疆文化和旅游学校开设“民族音乐舞蹈班”等,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授课,培养了一批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引进外部专家,开展“文化创意工作坊”“旅游服务标准化”等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2)鼓励社区参与,构建利益共享的发展模式
文旅融合需以社区为主体,通过利益共享机制激发参与热情。例如,新疆喀什古城景区推行“社区合作社 + 居民”模式,居民以特色民居、传统手工艺品等资源入股,参与景区分红。同时,景区还应设立“文化传承岗”,优先聘用当地非遗传承人,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保障了文化传承。
(3)强化政策保障,完善文旅融合的制度环境
边疆地区群众文化离不开政府支持、政策引导,尤其是要强化文旅融合制度保障。例如,新疆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境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条例》,明确文化资源保护、旅游收益分配等细则,规范市场秩序。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非遗工坊、文化主题酒店等项目建设。此外,还需加强市场监管,避免“文化同质化”“过度商业化”等行为,保障文旅融合的可持续性。
结语
文旅融合为边疆地区群众文化工作提供了新路径,通过“文化浸润 + 文旅融合”“数字赋能 + 跨界合作”“人才培育 + 社区共建”三大策略,可实现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协同共进。
参考文献
[1] 吴开松 , 朱厘 . 文化反哺助推边疆民族地区交往交流交融—— 基于西藏、广西、云南的多案例考察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44(07):75-83+184.
[2] 李雪莹 . 新形势下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浅析 [J]. 民族音乐 ,2021,(03):82-83.
[3] 许剑峰 . 浅谈边疆地区群众文化的发展 [J]. 明日风尚 ,2018,(0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