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馆校合作创新模式初探

作者

王文波 陶海博

沈阳大学

引言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更高要求,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高校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着教学资源有限、实践基地不足、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教学过程“重形式轻内涵”、“重参观轻体验”的弊端日益凸显。

一、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馆校合作模式必要性与时代优势

(一)必要性:价值契合与功

1、思政育人目标的深度契合

社会各类场馆承载着国家记忆、民族精神、文化基因和科学成就,其展陈内容、文物故事、历史场景本身就是鲜活、生动的思政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提升人文素养、培育科学精神的目标高度一致。

2、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迫切需求

社会场馆提供的“临场性”体验是书本和课堂无法替代的。学生置身于真实或高度还原的历史场景、文化氛围、科技成果之中,能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魅力、科技的伟力,从而有效克服理论灌输的抽象性,深化认知,激发情感,引导行动。

3、资源优化与协同育人的时代要求

思政课实践教学馆校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高校拥有完整的教学体系、专业的师资队伍和科研能力;场馆拥有独特的实物资源、空间环境和专业讲解力量。双方合作能最大化盘活社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提升整体教育效能。

(二)时代优势:三维赋能的育人特质

1、文化资源的活化赋能

新时代场馆资源已从"文物陈列"升级为"活态传承",各类场馆的“数字展厅”、“VR实景体验”等数字化资源,为思政实践教学提供了沉浸式体验载体。

2、协同育人的机制赋能

馆校合作模式能够打破高校单一育人格局,形成"高校教师+场馆研究员+行业专家"的多元师资结构,形成“理论讲解-展品观摩-实践体验”的立体教学链。

3、技术创新的模式赋能

馆校合作模式可以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开发各类“红色场馆云研学”平台,构建“线上虚拟展馆+线下实践基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整合区域红色场馆资源,能够实现“365天不闭馆、随时随地研学”的实践教学新形态。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挑战与问题剖析

(一)教学资源供给不足与形式固化

校内实践基地有限,校外实践点常流于参观打卡,形式固化。教学内容仅是对展品的基本介绍,缺乏深度互动与价值挖掘。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场馆资源脱节

思政课理论体系宏大,如何精准对接场馆的实物、史料、展览等具象化资源,形成有效教学转化,存在挑战。

(三)协同机制不健全

高校与场馆之间缺乏稳定、深入、制度化的合作平台,合作多依赖个人关系或短期项目,可持续性差。

(四)教学效果评价模糊

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不一,难以科学衡量学生思想认知、价值判断和情感认同的真实提升。

三、三维联动构建馆校合作实践育人新路径

(一)构建多样化的实践育人资源联动生态

1、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师资和科研优势,为场馆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帮助场馆提升展览策划、讲解服务等方面的水平。场馆则应向高校开放丰富的文物、史料和场地资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双方还可以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如编写实践教学教材、制作教学视频等,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2、推动场馆资源课程化转化

馆校双方组建“高校教师+场馆专家”教学研发团队,深入研读思政教学大纲,围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课核心价值点,合作开发将场馆资源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的主题式、项目式的实践课程。此外,还可利用场馆场景,设计剧本杀、情景剧、历史重演、VR/AR互动体验等,让学生在情境中增强对书本理论的感知力和理解力。

(二)创新构建稳定长效的协同运行平台

1、成立协同管理机构

双方应联合设立专门的馆校思政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双方领导、思政课教师、场馆教育技术专家、研究人员等组成。负责统筹规划年度合作计划、项目对接、资源调配、活动组织与效果评估。

2、建立“双导师”制度

为实践项目的学生配备“双导师”——高校思政课教师为理论导师,场馆研究员为实践导师。理论导师负责理论学习指导、实践目标设定与成果提炼;实践导师负责场馆资源解读、实践过程引导与技能培养。双导师通过定期沟通,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

3、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馆校双方可以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共建线上“思政课馆校合作资源库”。整合场馆数字化藏品、展览信息、研究成果、特色课程、活动案例,以及馆校合作的研究成果等,实现资源在线资源共享与管理。

(三)构建多元立体的增值评价体系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引入思政课教师、场馆导师、学生自评与互评、社会评价等多方主体,形成多元化德主体评价体系。

2、评价内容多元化

实践评价不仅关注作品等最终成果,更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过程表现。核心评价维度包含有认知深化度、情感认同度、价值判断力、实践行动力等。

3、评价方式过程化与成果化结合

通过使用学习日志、观察记录表、双导师评语等教学手段记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成长轨迹。通过对最终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其思想深度、价值导向、创新性、逻辑性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结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馆校合作创新模式,已从简单的资源互补发展为深度的育人共同体构建。通过"资源-机制-评价"的三维联动来破解实践教学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理论功底、强烈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冯刚等.博物馆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5).

[3].王易,宋健.馆校合作: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路径[J].北京教育(德育),2020(10).

[4].邵献平,等.论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3).

本文为 2024 年教改项目《“大思政”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馆校合作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