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创作中声音预混的艺术价值体现研究
陈通
云南艺术学院 650500
一、声音预混——被忽视的艺术创作场域
影视艺术是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随着录音技术及声音设计理念的不断演进,声音元素在影视叙事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在完整的影视声音制作流程中,声音编辑完成后、终混前的声音预混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然而,相较于备受瞩目的声音设计、拟音创作及终混,声音预混常被视为一项纯粹的技术性准备工作,其深蕴的艺术价值未得到足够重视。
声音预混并非简单的音量平衡或初步混合,而是声音设计师、混录师依据导演艺术构思,对前期采集与编辑的庞杂声音素材进行首次深度整合、塑形与优化的创造性过程。它涉及层次构建、空间定位、动态控制、频率均衡及初步效果处理等核心任务,为最终混音奠定艺术基调。深入探讨声音预混的艺术价值,对于全面理解影视声音创作规律、提升作品整体艺术表现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解构与建构——声音预混的核心艺术功能
(一)空间塑造力的艺术奠基
声音预混是构建影片声学空间的关键起点。混录师通过对不同声音元素的声像定位、混响与延时等空间效果的应用,在预混阶段初步确立场景的空间维度和沉浸感。
电影《1917》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在预混阶段,混录师极其精细地处理了脚步声、环境声、枪炮声的声像移动、距离变化及混响特性,使其与镜头运动、人物位移完美同步。这种预混层面的空间动态塑造,是营造身临其境的战场沉浸感与叙事连贯性的核心基础,远非后期简单添加混响可比。
预混阶段确立的空间真实感与纵深感,是观众建立场景认知与心理代入的声学基石,将直接影响叙事的可信度与情感的卷入程度。
(二)动态平衡与叙事节奏的艺术调控
影视声音包含巨大的动态范围。预混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对各类声音的动态范围进行初步而精细的控制。
1.功能
清晰度保障:确保关键叙事声音在任何复杂声景下清晰可辨。
戏剧张力营造:通过精心设计的动态起伏制造悬念、强调重点、控制观众情绪节奏。
听觉舒适度:避免声音过大造成不适或过小导致信息丢失,维持舒适的听觉体验。
2.艺术价值体现:动态平衡是声音叙事节奏的“隐形指挥棒”。优秀的预混能精准调控声音能量的流动,使其服务于戏剧冲突的展开与观众情绪的引导。
(三)频率均衡与声音质感的美学雕琢
预混阶段对声音进行均衡处理,旨在优化音色、减少频率冲突、突出特质、塑造整体声音的“色彩”与“质感”。
1.艺术化处理
去除对白中的浑浊低频或刺耳高频,提升清晰度与温暖感;为特定音效赋予独特的频率特征,增强其辨识度与表现力;调整环境声的频谱分布,营造特定氛围
2.艺术价值体现
频率均衡是塑造声音美学个性的重要手段。通过预混的精心雕琢,声音不仅传递信息,更承载独特的情感色彩和风格印记,成为导演艺术表达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叙事焦点强化与情感渗透的初步实现
在声音编辑提供素材的基础上,预混通过音量、声像、效果的调整,首次将声音的“主次关系”、“远近关系”、“虚实关系”明确化,引导观众的听觉注意力,服务于叙事焦点。
1.艺术手法
焦点引导:在复杂场景中,通过适当降低背景环境声、突出关键对白或重要音效,确保叙事信息有效传递。
主观视角营造:模拟角色听觉状态,在预混阶段运用均衡、滤波、失真等效果初步实现。
情感暗示:对特定声音元素进行特殊处理,在潜意识层面强化紧张、焦虑等情感。
2.艺术价值体现:预混是声音参与叙事焦点构建和情感氛围渲染的第一次系统性整合。它决定了哪些声音信息被强调、哪些被弱化、以何种“语气”呈现,直接影响了观众对情节和角色的理解与共情。
(五)确立整体声音风格与基调的雏形
导演和声音指导对作品的整体声音构想,需要在预混阶段找到初步的实现路径。
预混是声音风格从蓝图走向现实的桥梁。它为终混提供了具有明确艺术导向的“半成品”,避免了终混阶段在风格方向上的重大调整,保障了创作意图的高效实现。
三、声音预混艺术价值实现的支撑要素(一)创作团队的深度沟通与共识
声音预混是技术实现与艺术构思的交汇点。其艺术价值能否充分释放,高度依赖于导演、声音设计师/编辑、混录师之间的高效、深度沟通。导演需清晰阐述其艺术意图,混录师需理解并运用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声音现实,声音设计师需提供符合要求的优质素材。缺乏共识的预混只能是机械的堆砌。
(二)混录师的艺术素养与主观能动性
混录师绝非被动执行者。优秀的混录师需具备:
1.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对戏剧冲突、情感张力、风格特征有深刻理解
2.丰富的审美经验:熟悉各类声音风格及其表现力。
3.强大的声音想象力:能预见处理手段带来的艺术效果。
4.主动的创作意识:在理解导演意图的基础上,能提出创造性的声音解决方案,积极参与艺术建构。
(三)技术环境的支持与流程优化
先进的数字音频工作站、高品质监听环境、精细的自动化控制工具,为混录师实现复杂的艺术构想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合理的制作流程能确保预混的艺术探索高效、有序地进行。
四、数字时代下声音预混艺术价值的再审视
数字技术的发展并未削弱声音预混的艺术价值,反而使其内涵更加丰富,要求更加精细。
素材量剧增:多轨音效、复杂的拟音层、高分辨率环境声等,使得预混阶段的选择、平衡、整合工作更具挑战性,艺术判断更为关键。
制作环节交叉:非线性编辑使得声音预混与终混的界限有时趋于模糊,部分终混工作可能前移至预混阶段,要求预混更具前瞻性和完成度。
终端多样性:从影院巨幕到手机扬声器,预混需考虑不同播放环境下的兼容性,在艺术表达与技术限制间寻求平衡点。
创作可能性拓展:先进插件和处理技术为预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手段,但也要求更高的艺术驾驭能力。
因此,在数字时代,声音预混作为艺术创作核心环节的地位不仅没有下降,其复杂性和重要性反而更加凸显。它要求混录师不仅是技术专家,更是具备深厚艺术修养和前瞻视野的声音艺术家。
五、结论
声音预混并非影视声音制作中可被轻视或简化的过渡环节,它是声音艺术构思转化的关键阶段,是声音设计师、混录师与导演深度创作的重要场域。其核心功能包括塑造声学空间、调控叙事节奏、雕琢声音质感、强化叙事焦点与情感渗透、奠定风格基调等,深刻影响影视作品的叙事效能、情感深度、美学品格与沉浸体验。
当下,声音预混面临艺术挑战与机遇。只有充分认识其艺术价值,强化团队沟通,提升混录师素养与能动性,善用技术工具,才能释放其艺术潜能,使其成为影视作品声音艺术的坚实根基。持续探索与实践声音预混的艺术价值,是提升中国影视作品声音艺术水准和综合表现力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姚国强.影视声音艺术与技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