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导向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的策略探讨
王杨杨
吉林省通榆县实验高级中学 137200
引言
家国情怀素养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个人对国家、民族、家庭的深厚情感认同和责任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问题导向策略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家国情怀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在家国情怀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侧重知识传授
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将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侧重于讲解历史事件的经过和结果,缺乏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引导和渗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无法真正理解和感悟家国情怀的内涵。
1.2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难以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在缺乏互动和探究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无法深入思考历史问题,更难以从历史学习中体会到家国情怀的重要性,不利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1.3 教学资源利用不足
高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同时,对于课外的教学资源,如历史纪录片、电影片段、实地考察等,教师也缺乏有效的整合和运用,导致教学内容单一,无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难以激发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感悟。
2、问题导向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的方法
2.1 精心设计问题,引发情感共鸣
问题是教学的起点,精心设计问题是问题导向教学的关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渗透家国情怀素养。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牺牲,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坚持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2 引导问题探究,培养历史思维
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深入思考历史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例如,在探究“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一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历史事件等方式,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决策、组织领导、武装斗争等方面的贡献,从而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家国情怀。
2.3 结合时事热点,增强现实关联
历史与现实是紧密相连的,将时事热点引入高中历史教学,能够增强历史与现实的关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对现实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国家发展成就等时事热点,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例如,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外交”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提出问题:“从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应该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了解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
3、问题导向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的实践案例
3.1 以“辛亥革命”为例
问题导入:在课程开始时,教师提出问题:“辛亥革命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到底伟大在哪里?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问题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外资料,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提出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如“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孙中山等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为什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结合时事:教师结合当前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提出问题:“辛亥革命的精神对当今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有哪些启示?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辛亥革命的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质疑反思: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疑问和不同看法,并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例如,有学生提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这是不是说明革命失败了?”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让学生明白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
3.2 以“改革开放”为例
问题导入:教师播放一段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变化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给中国带来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的发展有哪些启示?”通过视频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问题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让学生分析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就。提出一些问题,如“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着哪些困难和挑战?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动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结合时事:教师结合当前国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提出问题:“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如何应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国家的发展战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践体验: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当地的改革开放成果展览、采访经历过改革开放的老一辈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进一步深化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实践能力。
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问题导向策略渗透家国情怀素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引导问题探究、结合时事热点、鼓励质疑反思等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问题导向策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范涛.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22)
[2]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研究.乔渭原.高考,2025(02)
[3]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入路径分析.彭海.好家长,20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