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风险社会背景下希望教育对青少年社会焦虑的消解机制

作者

夏吾兰卡

日本一桥大学

关键字:风险社会;希望教育;青少年;社会焦虑;消解机制

引言: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推进,人类社会进入风险社会阶段,各种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不断涌现。青少年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风险社会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社会焦虑成为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社会焦虑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还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有效消解青少年的社会焦虑,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希望教育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希望品质和积极心态,为消解青少年社会焦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风险社会与青少年社会焦虑的现状分析

(一)风险社会的特征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风险社会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全球性等特征。在风险社会中,各种风险因素相互交织,难以预测和控制。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面临着学业竞争、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网络信息泛滥等诸多风险。学业竞争的加剧使得青少年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就业压力则让青少年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担忧,担心自己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自身价值。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困扰,他们需要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由于缺乏经验和技巧,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矛盾。网络信息泛滥使得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价值观混乱和心理问题产生。

(二)青少年社会焦虑的表现与危害

青少年社会焦虑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的恐惧、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等。在社交场合中,他们可能会感到紧张、不安、脸红、心跳加速等,甚至会回避社交活动。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使得青少年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和动力。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则让青少年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社会焦虑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还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长期处于社会焦虑状态下的青少年可能会出现失眠、头痛、胃痛等身体不适症状,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二、希望教育的内涵与实施路径

(一)希望教育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希望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希望品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心态,帮助学生掌握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方法和技巧。希望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希望理论、积极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希望理论认为,希望是个体对目标的渴望和实现目标的路径的感知,希望水平高的个体更有可能积极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个体的积极品质和力量,通过培养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关系,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希望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二)希望教育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希望教育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学校可以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音乐、舞蹈、绘画等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感受美、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在社会实践中,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提供帮助和服务,让学生在奉献中体验快乐,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希望教育消解青少年社会焦虑的机制

(一)塑造积极心态,进而改变认知模式

希望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以及价值观这一方式,来帮助学生改变对风险和困难的认知模式。在希望教育的引导之下,青少年能够以更加乐观且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生活当中的挑战和挫折,把困难视作成长的机会以及磨砺的过程。比如说,当青少年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希望教育能够让他们认识到,困难是暂时的,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便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这种积极的认知模式,能够减少青少年对于社会风险的恐惧和焦虑,并且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以及应对能力。此外,希望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以此帮助青少年学会正确表达和调节自身的情绪,避免因情绪过度波动而对社会焦虑的产生和加剧造成影响。

(二)增强应对能力,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希望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借助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让青少年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掌握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方法与技巧。当青少年具备了较强的应对能力之后,他们在面对社会风险和挑战时,会更加自信且从容,进而能够有效降低社会焦虑水平。例如,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青少年需要与不同的人进行打交道,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能够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当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时,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从而减少对社会焦虑的担忧。

(三)构建支持网络,以提供情感保障

希望教育强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家庭关系,目的是为青少年构建一个支持性的社会网络。在这个网络里,青少年能够得到他人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感受到温暖和归属感。当青少年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可以向老师、同学和家人寻求帮助和支持,共同应对问题。这种支持网络能够为青少年提供情感保障,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进而减少社会焦虑的产生。例如,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心理咨询室,以便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家长也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从而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结束语

风险社会背景下,青少年社会焦虑问题不容忽视。希望教育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理念,通过塑造积极心态、增强应对能力、构建支持网络等机制,能够有效消解青少年的社会焦虑,促进其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希望教育,将其融入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朱玉博.青少年依恋、恐惧怜悯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教育对策[D].河南大学,2019

[2]王斯琳.家长教育焦虑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

作者简介:夏吾兰卡,青海同仁人,男,藏族,出生日期 1992社会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