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趣”之旅: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育人的创新路径
雷如意
西双版纳州允景洪小学 666100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实施,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新课标明确提出"重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强调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导向标志着数学教育从单一知识传授向综合素养培育的转变,从学科割裂向跨界融合的转型。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存在明显的学科壁垒,教学内容与方法相对封闭,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一、新课标视域下数学教育的转型需求
1. 强化跨学科融合,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育在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这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设计和实施一系列跨学科的教学活动,旨在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生能够在更为广阔的知识背景下,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并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共同应对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养涵盖了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多个方面,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
2. 推动教学方法创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则强调创新和多样化,例如项目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二、理论构建:"数趣"教学模型的设计原理
1.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个体差异与需求
在"数趣"教学模型中,学生被明确地定位为学习的主体,这一核心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的始终。为了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设计者必须深入且全面地考虑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多个维度。同时,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应当被细致入微地分析和满足,无论是知识层面的掌握还是能力层面的提升,都应得到充分的关注。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心策划和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践操作、游戏化学习等,旨在全方位地覆盖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点。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他们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多个方面都能得到均衡且充分的成长。
2. 融合多学科知识,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
基于最新课程标准对跨学科融合教育的明确要求,"数趣"教学模型特别强调将数学学科的核心知识与语文、科学、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该模型旨在引导学生在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来自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更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在复杂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为其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强调实践与探究,培养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在"数趣"教学模型中,实践与探究被明确地定位为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之一。该模型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以及深入浅出的探究任务,旨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被积极引导去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逐步学会如何敏锐地发现问题、冷静地分析问题,并最终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路径:跨学科融合的四维策略体系
1. 创建情境化学习环境,增强学习体验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全面理解与灵活应用,教育者可以精心创设一种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且高度情境化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通过模拟真实世界中复杂多变的问题场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学习跨学科知识,还能亲身体验和实际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模拟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和掌握跨学科知识。
2. 搭建项目式学习平台,促进深度学习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极具成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已被广泛认可和应用。它不仅是单一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精心搭建的项目式学习平台,巧妙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有机融合在一起。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会精心设计一系列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特定主题或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其中,围绕这些主题或问题展开深入的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实践探索。
在项目式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转变为主动探索的学习者。他们需要综合运用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这不仅考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更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3. 开展主题式研讨活动,激发思维碰撞
主题式研讨活动是一种以某一特定的跨学科主题或问题为核心,展开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的学术活动形式。这种活动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来实现,例如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深入的讨论,以及安排学生进行研究成果的展示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使他们在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进行碰撞和融合,还能够点燃他们的灵感火花,进一步推动跨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与创新。这样的研讨活动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跨学科融合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数趣"教学模型通过多学科交叉渗透,使数学学习从抽象符号走向真实世界,从机械训练走向意义建构,从单一发展走向全面育人。未来小学数学教育应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综合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提升融合教学的实施水平;深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更具中国特色的跨学科育人模式。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与语言,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数趣"之旅中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立明.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核心素养架构研究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4, 25 (05): 62-66.
[2]陈虹.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 2024.
[3]张茜. 新课标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D]. 成都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