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协同育人理念下城区学校特需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作者

荆艳艳

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城区第一小学

引言

在特殊教育走向融合式发展进程中,特需儿童家庭教育所面临需求在专业程度及多方协作配合方面愈发明显,就现今城区学校来说,暴露出诸如家长教育能力不足、校家合作机制不健全、社会各类资源未有效整合利用等实际难题。基于此,迫切需依协同育人理念重新构建相应指导体系,此次研究选取为实例样本,把关注点聚焦于特需儿童家庭教育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及策略创新上,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为增强基层学校协同育人实际效果提供可参考借鉴内容。

二、城区学校特需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

2.1 家长教育认知与能力的结构性失衡

在特需儿童相关方面存在诸多情况,如在对特需儿童发展规律的认知上,部分家长存在偏差,陷入“医学标签化”误区者单纯将教育干预等同于医疗康复而忽视社会性与适应性能力培养,秉持“过度补偿心理”者在学业要求上脱离儿童实际发展水平使教育目标和儿童能力错配。在教育能力层面多数家长欠缺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像对自闭症儿童的“关键反应训练法”、学习障碍儿童的“多感官教学策略”等干预技术掌握不足,家庭实践中常出现方法机械套用、强化时机把握不当等问题。而在参与积极性方面,部分家长受工作压力或社会 stigma 影响产生教育倦怠,对学校组织的家长培训、亲子活动参与度低,甚至有将干预希望完全寄托于学校或机构的“教育责任转嫁”倾向[1]。

2.2 家校协同机制的功能性缺位

现阶段家校之间的交流沟通大多处于仅“信息传达”而缺少系统性规划与安排的范畴,沟通途径主要依靠微信群和家长会的这种方式没办法充分满足特殊需求儿童家庭对个性化回馈的要求,像唐氏综合征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执行状况就需更为频繁家校沟通对接。在家校合作具体内容方面主要侧重于日常事务告知而对教育策略共同制定,以及实施效果评估等方面涉及程度低从而产生“学校在进行干预,家庭只是在一旁观望”的脱节状况。从机制构建角度而言,大部分学校未设立专门面向特殊需求儿童的家校合作制度,缺乏如定期家访、家校联席会议等能实现常态化互动的平台与形式,使家校联合产生教育合力困难重重。

2.3 社会支持网络的系统性薄弱

城区当中社会资源呈现出“量质失衡”状况,城区虽存在医院、残联等专业机构,但资源整合程度低,学校与外部机构合作多为临时性项目形式,未构建起转介、评估、干预的完整闭环服务链条,就如某脑瘫儿童家庭申请康复辅具时,需自行对接医院鉴定、残联审批、机构适配等诸多繁杂且效率不高的环节,专业支持服务供给不足,尤其家长缺乏实操性指导。现有的培训方式以理论讲座为主而情景模拟、个案督导等实践环节较缺的状况,以及社区支持功能弱化,多数社区未建立特需儿童家庭服务站、公共活动场所无障碍改造进度落后,针对特殊儿童社区融合活动不多的情况,使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局限于学校和专业机构范围而难营造生活化干预场景[2]。

三、协同育人理念下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3.1 构建分层递进的家长教育赋能体系

鉴于家长在教育认知及能力方面呈现结构上的不均衡状况,平凉市崇信县城区一小精心构建“三维赋能”模式,在理论认知层面开设“特需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系列课程,定期邀请特殊教育领域专家每月举办一次线下工作坊。如针对自闭症儿童家长开展“行为干预原理与实际操作”培训并结合 ABA(应用行为分析)理论详细讲解回合式训练(DTT)在家庭场景中的应用关键要点,在技能实际操作层面创立“1 +1 跟岗指导”机制,由学校特殊教育教师每周亲赴家长家中实地观察家长对孩子的干预过程,发现具体问题便当场示范教学。比如针对某唐氏综合征儿童家长,在进餐场景中可教导其运用“手势提示 + 语言强化”方式以训练孩子咀嚼动作协调性。至于情感支持方面能通过组建家长互助小组,借助“案例分享—经验相互评价—共同商讨困境解决方案”模式推动家长间相互支持,该校一位脑瘫儿童家长便在小组中学到“游戏化康复”方法,随后将物理治疗师设计的关节活动训练巧妙融入亲子积木游戏里,使孩子对训练配合程度提高了 40% 。

3.2 创新家校协同的精准化干预机制

为化解家校合作中出现的功能性缺失问题,学校打造出“动态响应式”协同模式,其一创立特需儿童成长电子档案,整合医疗评估报告、学校干预记录以及家庭观察日志,借季度 IEP 会议让教育目标保持同步,如在针对某阅读障碍儿童的家校计划里,学校承担课堂视觉追踪训练工作,家庭负责每日开展15 分钟的“舒尔特方格”亲子练习。其二研发“家校协同 APP”以达成干预数据实时共享,家长可上传家庭训练视频,教师能借助标注功能指导细节完善,比如针对某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家庭对话视频,教师会标记出“没有及时回应儿童非语言沟通信号”相关场景并给出改进建议。其三组织开展“家校角色互换”活动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特殊教育课堂设计工作,如在培智班“超市购物”情景教学活动中,从事零售业的一位自闭症儿童家长提供真实收银设备协助教师把教学场景升级为模拟超市,使儿童执行购物流程的正确率由 65% 提升至 82%[3]

3.3 搭建资源整合的社区支持网络

针对社会支持体系存在的薄弱状况,学校携手崇信县残联以及社区服务中心打造“三级联动”体系,其中在县级层面创立特需儿童资源中心,对妇幼保健院的医学评估资源、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培训资源等加以整合以供应“一站式”转介服务,像某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家庭借助该中心对接便能同步获取医院的药物治疗、学校的注意力训练以及家庭行为管理方面的指导,在街道层面设立“社区融合基地”并于农贸市场、图书馆等场地开发适宜的活动项目[4]。比如该校与社区图书馆合作推进“特需儿童阅读角”项目,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学校老师一同规划分级阅读方案,在家长志愿者辅助支持下使 20 名特殊儿童在公共场合的阅读专注时长平均增加 25 分钟。小区层面组建“邻里互助小组”对普通居民开展基础特教技能培训,像某自闭症儿童所在小区志愿者学会“结构化社交引导法”后,在社区广场组织“滚轮胎比赛”时借助视觉提示卡及渐进式辅助手段助力该儿童首次参与集体游戏并完成互动任务。

四、结束语

相关研究指出,基于协同育人理念构建起的针对家长赋能、推动家校协同及促成社区联动的一系列策略,可切实助力城区特需儿童摆脱家庭教育所面临困境。正如平凉市崇信县城区第一小学实践所充分证明,多个不同主体协同起来对提升教育干预精准程度颇具成效。从未来发展而言需对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工作作更深层次推进,积极探索利用数字化手段提供支持的可行路径,从而为特需儿童家庭打造更为完善且系统的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全礼.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协同育人实效[J]. 2021(2020-11):1-1.

[2]苏铭玉.智障儿童劳动教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策略研究[J]. 2024(24):47-49.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城区学校特需儿童家校协同育人的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PL[2024]LXH2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