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

作者

吴玉书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级中学

散文作为文学体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据一定比重。通过散文阅读教学,能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的审美特质,提升审美感知、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散文阅读教学面临着不少审美层面的困境,亟待解决。

一、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

(一)教学目标功利化,审美导向缺失

部分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过于侧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解释、语法分析以及考试要点的讲解上。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更多地强调文中通感等修辞手法在考试中的答题模式,而忽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营造的朦胧意境之美,以及作者内心复杂情感所蕴含的审美价值。这种功利化的教学目标,使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导向严重缺失,学生难以从散文中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

(二)学生个体差异忽视,审美层次提升受阻

学生在语文基础、生活阅历、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然而,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统一的教学要求与评价标准。对于语文基础较好、审美感悟能力较强的学生,现有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可能无法满足他们进一步提升审美层次的需求;而对于基础薄弱、审美感知较迟钝的学生,又可能因教学难度过高而对散文阅读产生畏难情绪。比如在解读鲁迅的《祝福》这篇散文时,不同学生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审美理解和感悟程度不同,但教师未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导致部分学生的审美层次提升受到阻碍。

(三)审美评价片面,难以激发审美兴趣

目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评价多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注重对知识记忆和答题技巧的考查。评价内容局限于对散文主题、手法等的书面分析,忽略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情感共鸣以及审美创造表现。例如,在评价学生对某篇散文的学习成果时,只看学生在阅读理解题目中的得分,而不关注学生对散文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个性化的感悟。这种片面的审美评价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审美兴趣,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持续发展。

二、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审美困境的突破策略

(一)重塑教学目标,凸显审美核心地位

教师应重新审视散文阅读教学目标,将审美教育置于核心地位。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散文的审美特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例如,在教授苏轼的《赤壁赋》时,除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外,应明确设定审美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绘的赤壁之景的壮阔与空灵之美,感受作者在主客问答中展现的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之美,并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心中的赤壁之景,进行审美创造。通过这样的目标设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关注散文的审美价值。

(二)丰富教学方法,强化审美体验

1. 情境教学法:教师可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散文的美。如在教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济南冬天的雪景、山景等图片,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营造出济南冬天温晴的氛围,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济南的冬日街头,去感受那“响晴”的天空、“秀气”的小山以及“绿萍上冒着点热气”的河水之美,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2. 问题探究法: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挖掘散文的审美内涵。例如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教师可以提问:“地坛与母亲在文中有着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蕴含着怎样的审美意义?”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研读,探究地坛作为一种象征,与母亲深沉的爱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在两者交融中所传达出的生命之美、母爱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关注个体差异,分层提升审美层次

1. 了解学生差异: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例如,设计一份关于散文阅读兴趣与能力的问卷,内容涵盖学生对不同类型散文的喜好、阅读散文时的困难以及审美感悟能力等方面,根据问卷结果对学生进行分层。

2. 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对于基础薄弱、审美感知较迟钝的学生,教学重点放在引导他们理解散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和示范,帮助他们初步建立审美感知能力。如在教授冰心的《小桔灯》时,让这部分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小桔灯的语句,感受小桔灯所象征的温暖与希望。对于语文基础较好、审美感悟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如分析文中独特的写作手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散文进行审美评价,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四)完善审美评价,激发审美兴趣

1. 多元化评价主体: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在学生完成对某篇散文的阅读与分析后,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与收获;然后组织学生互评,相互交流审美观点,学习他人的审美视角;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并给予改进建议。例如在评价学生对朱自清《春》的学习时,通过多元化评价主体,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审美自信。

2. 全面化评价内容:丰富审美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对散文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情感共鸣以及审美创造表现。例如,评价学生对张晓风《行道树》的学习时,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的理解,还应关注学生是否能从行道树的奉献精神中获得情感触动,以及是否能以绘画、诗歌创作等形式对散文进行审美再创造,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创造力。

四、结论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制约着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但通过重塑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方法、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完善审美评价等策略,可以有效突破这些困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价值,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散文的审美世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让散文阅读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嵇云霞.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知识,2017(21)

[2]嵇云霞.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J].中国教育学刊,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