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阅读活动推广策略及未来发展
孙树光
山东政法学院 250014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是指图书馆通过系统策划与组织各类活动、服务及资源,以激发用户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为目标,主动引导读者利用馆藏资源并参与深度阅读的公共服务行为。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通过创新手段将阅读融入用户生活场景,构建“资源-活动-社群”联动的文化生态。其本质是知识传播与文化育人的结合,既是服务智能的延伸,也是高校教育智能的体现。
高校阅读推广的本质属性是区别与其他教育活动的根本特征,它通过知识服务的创新性转化,反映了高校教育的核心诉求与图书馆职能的深度融合。笔者结合本单位图书馆近些年来的阅读推广系列活动,突破单一维度的“活动思维”,对阅读推广的概念内涵进行多维度的解析,涵盖了其目标、主体、对象、内容形式及意义等核心要素,以下是对这一概念的系统梳理:
一、阅读推广的本质属性
(1)认知性:阅读推广的最根本的属性,也是高校阅读推广的理论基础。
从心理学视角看,阅读本质上是读者通过视觉或听觉符号获取信息、重构知识体系的过程。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的海量书籍、期刊、学术论文等资源。在文化加速折叠的时代,阅读既是最古老的文明密码,也在不断进化为新型文化基因的编辑工具。
以阅读为载体知识、推广经典文化,不仅是对历史智慧的延续,更是塑造当代精神世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不论是现如今TIKTOK短视频还是AR导览书,都是通过混合现代技术延续着千年文化传播的使命。阅读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灯塔,为文化传媒领域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恰恰证明阅读始终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关键力量,是文化传播媒介的永恒生命力。
(2)教育性: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
高校阅读推广是高等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既有显性教育功能:通过经典文献、学科主题推荐或活动来提升用户信息素质与终身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内在阅读能力,主动探索未知知识领域。在AI冲击、职业迭代、信息混乱的时代,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推广可以帮助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通过经典文献、学科前沿资源的推广,辅助专业课程教学、强化学生的学术思维与科研能力。同时又有隐形育人价值:以文化活动(如红色主题文献展览、真人图书馆)为载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3)服务性: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的精准适配
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服务手段,以读者需求为导向,通过多元服务形式连接人与知识。智慧化技术推动阅读推广从“资源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以图书馆为主导,针对不同群体(学生、教师、学生社团等)设计分层化、精准化的阅读服务体系。通过读者调研、数据分析动态调整策略,精准匹配用户认知发展阶段的需求,既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更在深层意义上推动着从“标准化教育”到“个性化成长”的范式变革,正是高等教育从“知识传授”迈向“能力赋能”的关键支撑。
阅读推广活动作为一项旨在培养公众阅读习惯、提升文化素养的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鲜明特征。作为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管理经验和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高校图书馆,如何推广阅读推广活动的落地,要有具体需要结合功效的特点、读者的需求、资源条件等因素,制定系统性的、可持续的方案
接下来笔者从阅读推广活动的各种特征并结合本单位开展的阅读推广系列的关键步骤,来具体分析阅读推广活动如何落地的关键步骤和策略:
1. 阅读推广的主动性:阅读推广活动通过主动策划、创新方法和持续引导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而非被动等待读者的参与。阅读推广的主动性是其成效提升的核心动能。推广者通过策略设计、技术赋能与机制创新的各个层面,来激发读者的积极性。笔者图书馆近些年来,为了贯彻落实‘文化山政’的战略目标,大力弘扬‘乐学’勤学、真学、活学‘的学风,笔者单位图书馆服务理念也从“坐等读者”转向主动策划,以系列阅读推广创新活动为载体,打造了十个“书香校园”特色文化品牌,主动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从而也实现阅读推广活动行为的可持续触发和深化发展。
以下是我院图书馆关于阅读推广品牌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色(1)《校长推荐阅读书目》 活动
每年十月定期推出校长推荐阅读书目,各个二级学院指定专门的教师负责特色阅读指导。推荐内容涵盖法学、哲学、文学、政治学、历史学、美学、工学等,校长亲自撰写导言,鼓励、期待同学们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同时每年一期适时举行《校长推荐书目》优秀征文活动,通过表彰“阅读先进单位”“勤奋读者”等树立榜样,形成激励效应。校长推荐阅读书目的活动不仅是知识传播的桥梁,更是价值观塑造与教育创新的实践场域。其核心在于通过阅读激发主体的内生动力,构建“以书育人”的生态闭环。
2.“读者推荐、好书榜单”-特别推荐订单活动
尝试“读者推荐,图书馆购买”的全新服务模式,结合多平台榜单与读者反馈,在师生推荐书目和畅销书、专业书排行榜的基础上,形成特别订单。并附上联动阅读推广的特别活动设计,兼顾阅读深度与参与趣味性。此工作有图书馆教师专门负责,每学年 6 期,每期推出法学重点图书推荐榜单、畅销书和新书推荐榜单、同时定期举行“优秀荐书之星”评选。形成激励效应。本榜单兼顾经典与新锐,活动设计强化互动与社会价值。
3.藏书若海,读书鉴宝——馆藏优秀图书推荐书目活动
众所周知,馆藏优秀推荐是图书馆提升资源利用率、 深化读者服务的重要抓手,需要精准定多元呈现和持续运营来构建长效推广机制。山政图书馆 创建人文环境并拓展图书馆职能,从需求导向的精准化到主体化内容策划,图书馆定 校园举办“书店进校园”优秀图书展销和“出版社进校园”优秀图书展销活动;并利用馆藏书目检索系统与数据库结合,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查询服务。还定期从数据库中筛选热门或经典图书资源与馆藏书目整合,形成专题推荐书目。山政图书馆定期与各大数据库合作举办读书月、主题书展多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阅读推广的创新性:
阅读推广的创新性体现在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技术融合和跨界合作,突破传统的阅读的边界,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其核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将阅读个体转化为社会文化实践活动。目前国内创新多在形式多样化、主题内容多元化等方面做有益的探索,笔者图书馆在结合读者的需求、资源条件限制等因素的考量下,制定出制定系统性的、可持续的方案。在创新与实用性找到平衡。推出了阅读品牌活动矩阵系列活动,效果显著。
(1)悦读时光,共享美好——“”悦正读书会”活动
悦正读书会是图书馆创建的高层次悦读分享读书会,创办多年,读书会围绕经典书目,旨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内容涵盖哲学、文学、法学等多领域经典书目)。每期的悦读主题会邀请专家、学者和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读书的感受和收获。如《中国哲学简史》《瓦尔登湖》等,结合线上腾讯会议模式突破时空限制。每学期举办6-8 期,学者与学生面对面探讨阅读体验,深受师生欢迎。
(2)文献资源,技能为先——电子文献检索技能大赛
图书馆为了宣传学校优秀的电子文献资源,营造“书香校园”良好的底数氛围而举办的信息检索技能面向全校高水平比赛,旨在让师生进一步了解、使用学院都电子资源,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检索技能。
(3)跨界融合与主体多样性
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活动,例如:举办“法学大沙龙”,聚焦社会热点法律问题,邀请法官、律师参与互动;
举办“红色文化传承”“法制文化专题书展”“红色故事分享会”强化价值观引领。举办《生活的艺术》等主题读书会,传递“诗意人生”的理念,引导学生平衡物质与精神需求,缓解压力。
(4)融合新技术 ,实现智慧服务创新。开发“入馆教育知识闯关”线上平台系统。通过游戏化学习提升新生
信息素养;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活动信息,扩大覆盖面。设立“志愿者说”新媒体栏目,以“音频”+“图文”形式讲述
志愿者服务故事,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传播力。大力推动纸电一体化检索,建立学科服务群,提供实时文献传递。3.阅读推广的持续性:
阅读推广的持续性是指长期、稳定的活动策划、资源投入和机制保障,使阅读推广活动够长期的运行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不是仅仅局限为 保障、 资源支持、 用户粘性、品牌塑造、技术赋能五个方面做足功课,构建可持续的阅读 的长效机制 。国内不少高校图书馆面临经费不足、专业人才短缺、参与度与 利普 定位(资源\受众\目标)灵活运用上述策略,才能取得最大化效能。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本单位通过以下策略,低成本、高效率的开展了图书推广活动的进行:
(1)馆藏再利用:针对法学专业特色,策划“法学家经典著作导读”“法律案例主题书展”等活动,无需额外采购。
(2)调动师生力量,与教师、学生社团合作;联合法学社、辩论队等社团,组织“法学名著读书会”“模拟法庭中的经典案溯源”等活动,并坚持已有的成熟的长期品牌活动,形成固定阅读推广矩阵。比如上述的“校长推荐书目征文”活动已举办六年,参与人数逐年增长,征文质量不断提升。“电子检索大赛”已经举办8 届,2003 年吸引1300 余名学生参与,同时结合数据库推荐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上述悦正读书会已经累计28 期,形成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平台。
(3)图书馆自己内部为主,联合其他二级院系,组建阅读推广团队、学科服务团队、文化品宣传队等四大服务团队,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活动策划与执行的专业性。综上所述,有了长效机制建设、资源整合以及技术赋能等多种手段,山政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实现了长期稳定运行,表现突出。
4.社群化:社群化的概念是指通过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社区,将读者、馆员、学者等多元主体联合结为共同体,借助群体效应提升阅读推广效能。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更在深层意义上推动了知识民主化——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社群中找到自己的“认知伙伴”,形成可持续的学习生态。
图书馆固定长期组织开展这种互动社区,例如培养读书会、读者俱乐部社群,自然增强用户粘性。
山政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通过多种社群化的措施,将阅读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紧密结合,形成了多层次的阅读推广模式:
(1)依托学生组织与社团,构建多元化的读者社群、强化互动交流、打造品牌化社群活动。1999 年成立的学生自治社团’读者俱乐部”是学院图书馆最早成立的学生社团之一,以“法学大沙龙”“法学小沙龙”等活动为载体,聚焦社会热点和学术问题,并经常邀请校内外专家参与讨论,累计举办沙龙超300 期。设立《博观》内部刊物,由学生自主编撰,发表法律论文及其他学科文章。还设立“名师风范”“校友风采”等栏目。促进了学术交流与成果的分享。
(2)读书分享会 如前面提到过的“悦正”读书会自成立以来,定期组织读书分享、经典诵读、主题征文等活动,引导学生以兴趣为导向参与阅读社群。
(3)荟萃名家,博采众长——‘’名家讲堂‘’活动
名家讲堂是建设“书香校园”的重要平台,自2016 年创立以来,邀请社会名家举办文化讲座,市图书馆基于提升校园文化品牌、彰显传统文人精神而隆重推出的传统文化与经典艺术系列讲座,每学年举办6—8 期,内容涵盖聚焦文学、书法、绘画、影视、雨、音乐、建筑等领域。通过名家的分享,提高了师生的文化素养和学术视野。同提升校园文化品牌。
(4)搭建线上互动平台
利用智慧图书馆、线上读书平台建立线上阅读群,鼓励学生通过数字阅读、AI荐书、在线打卡等方式增强互动。和其他院系合作,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法律经典共读”的线上社区活动。利用微信平台“山政图书馆”公众号定期推送“读者娱乐部活动报名”“数据库资源推介”等栏目内容。
三.阅读推广的实践意义
1.对个体成长而言,阅读推广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升思维与创新的能力、增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力,对学校而言,阅读推广的系列活动既能营造书香校园文化,又能促进学科交叉与专业实践。
2.资源价值释放 解决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高投入低利用率的矛盾,例如通过“借阅排行榜+新书速递”唤醒沉睡文献,提升借阅量。
3.文化生态建设:经典的阅读推广活动的持续开展,可沉淀为学校的学术传统,如山政图书馆的“读者俱乐部”已成为山政的法学人文精神的标志;通过系统设计,阅读推广还会从单纯的文化活动升级为校园品牌的核心叙事装置,从而帮助图书馆树立现代化、用户友好的品牌形象。
4. 提升品牌价值:在其用户心智中形成的差异化认知资产,打造自己的文化符号价值、服务信任价值,用更好的创新服务提升用户满意,增强品牌的市场价值。
5.社会效益延伸: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的持续开展不仅对高校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会带来多方面的社会效益的延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全民文化素养、促进学术研究与交流、推动教育创新与改革等等。可谓意义重大。
阅读推广活动的不足与未来方向: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阅读推广的法律,现有的政策多为倡导性文件,缺乏约束力同时带来的活动多为短期、应景性质,缺乏持续性规划,还有阅读推广人才队伍薄弱,缺乏具备专业策划能力的馆员和志愿者,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活动仍然停留在“读书月”等静态模式,缺乏新颖性。
发展趋势:
1.科技助力持续发展,数据驱动精准化:利用用户数据分析(借阅记录、活动参与度)定制个性化推荐;纸数融合:推动线上线下协同,建立阅读指数监测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读者行为,优化活动设计。
2.创新阅读体验: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构建沉浸式阅读空间,如“数字书房”让读者与虚拟作家对话、参与虚拟读书会。
3.全域协同网络:联合教育机构、文化场馆、媒体平台形成推广联盟,城市阅读马拉松多机构联合承办模式。
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本质是“以书为媒,以人为核”的文化传播实践,既需要扎根馆藏资源的特色,又需顺应数字化、社群化趋势,通过“精准服务·+创意表达”让阅读真正融入用户生活。阅读推广活动的实际意义远远超出了“读书”的本身,它既是个人成长的阶梯,也是社会进步进步的基石。以山政为例,通过系列的阅读推广活动,实现了“教育赋能个人、知识反抚养社会”的闭环。在数字化与人文关怀并重的当下,此类活动对构建学习型社会、推动文化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 ]刘丽杰,范凤霞.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与实现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8):225-228.
[ 2 ]高静.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创新服务研究:以江西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22,39(28):52-54.
[ 3]杨格格,朱荀,徐双培.数据素养视角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研究[J].图书馆,2023(1):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