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民族类院校体育教学路径研究

作者

祁会珺

云南民族大学研究实习员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心理健康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维度,其培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鲜明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理念。该计划强调了体育在心理健康促进中的独特作用,将"以体强心"确立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路径。基于此,体育强心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全新高度,社会各界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相应的政策体系也得以不断完善,为高校构建"以体强心"的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据。

大学生是发展社会和建设国家的重要力量,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群体面临着严峻的心理健康挑战。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18-24岁青年抑郁检出率达24.1%,这一指标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居于首位。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了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存在普遍性,更反映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不足。在此背景下,探索多元化的心理健康促进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类院校的多民族特征不仅为学校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也带来了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多民族学生群体存在文化冲突、身份认同等压力,且学生在经济水平、教育背景等方面差异巨大,民族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特征。因此,民族类院校开展特色化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现有心理教育措施及文化元素的体现

云南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以课堂教学和心理咨询两大模式开展。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类公共选修课、举办讲座等方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学知识。但是,这种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以知识性内容为主,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作为民族类高校,我校学生群体具有特殊的心理发展需求,现有的心理健康课程难以充分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在心理咨询服务方面,虽然学校建立了基本的心理咨询体系,但服务的个性化程度不足、持续性不够等问题较为突出。面对新时代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这种以课堂教学为主、心理咨询为辅的传统心理育人模式亟需改进。

(二)当前体育教育现状

目前,云南民族大学的体育教育主要以面向大一和大二非体育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公共体育》开展。该课程采用俱乐部模式进行教学,旨在提供丰富的体育项目选择,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锻炼习惯。课程以现代体育项目为主,包括瑜伽、篮球、足球、网球等深受学生欢迎的运动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种类相对较少,仅开设了太极拳这一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运动项目。这种课程设置现状反映出我校作为一所民族院校,在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云南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当前的课程设置未能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此外,学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外体育支持体系,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资源提供帮助。学校大力支持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与发展,成立了多个项目的体育类社团,并配备了专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训练指导和活动组织。同时,学校投入大量精力对体育场地设施进行建设和维护,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运动场所,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总体来看,学校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课外体育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效果有限

目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仍以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课程、讲座等传统方式为主,存在覆盖面窄、学生参与度低、被动接受等问题。此外,这些方式大多局限于课堂或心理咨询室,未能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导致教育效果有限。相比之下,体育教学具有参与性强、实践性高、场景丰富等特点,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能更自然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干预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2.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与民族学生需求不匹配

民族类院校学生大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面临语言差异、文化适应、身份认同等特殊心理挑战,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往往基于主流文化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因此,单纯照搬普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难以有效满足民族学生的需求。而体育教学,尤其是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既能提供文化熟悉的心理支持场景,又能通过身体活动自然释放情绪,更符合民族类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文化习惯,是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重要突破口。

3.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欠缺

当前民族院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一是体育教师的培养体系更侧重于运动技能训练,缺乏针对心理学相关课程的系统培训,导致其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干预能力较弱;二是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仅关注学生的运动表现和身体情况,忽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三是体育教师与心理健康教师之间缺乏有效协作机制,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基于以上原因,体育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因此,提升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推动“以体强心”的关键突破口。

4.体育课程设计对民族文化元素的体现不足

我校公共体育课程存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缺失的问题,课程内容多以篮球、羽毛球、瑜伽等现代体育项目为主,而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和应用不足,仅针对体育类专业学生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相关专业课程。这种课程设计带来两个突出问题:一方面,未能充分利用民族体育项目天然具备的文化认同功能和群体凝聚力,错过了通过学生熟悉的民族文化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背景脱节,难以激发其参与兴趣,导致体育教学的心理调节作用低于预期。然而,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集体舞蹈能促进社交互动、射箭训练可培养专注力。因此,加强体育课程的文化适配性,是提升民族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路径。

二、民族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学融合路径

(一)创新体育课程体系设计

1.新体系:开发“体育+心理健康”融合课程

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心理课程体系,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机嵌入体育课程框架,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组建跨学科课程开发团队,包含体育教育专家、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及民族文化研究者,共同设计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在公共体育课程中增设心理训练模块,结合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心理调适训练,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2.新内容: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保持公共体育课程原有结构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巧妙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具体实施时可采用"三阶段融入法":在课程准备阶段加入调节呼吸、身体扫描等心理准备活动;在主体教学阶段通过团队任务设计(如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中的角色分配)培养合作精神,通过挑战性项目锻炼抗压能力;在结束阶段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表达和体验分享。这种融入方式既不改变体育课程的本质,又能有效发挥其心理健康促进功能。

3.新教学方式:开展体验式和互动式体育教学

创新教学方式,改革传统的以技能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更具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方法,如组织学生参与民族健身操和民族传统游戏,增强文化归属感,缓解孤独心理;组织学生参与需要高度配合的板鞋竞速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自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设计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心理拓展训练,让学生在身体活动中领悟压力管理技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显著提升学生体育学习效果,也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新分级:开展体育课堂心理干预

建立分级干预体系,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差异化心理支持。预防性干预面向全体学生,如在每节公共体育课开始阶段进行心理热身活动;发展性干预对特定心理素质待加强的学生,如为社交焦虑学生设计渐进式的团体体育任务;矫正性干预针对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如对有社交障碍的学生安排需要协作的民族体育项目,对焦虑学生设计有节奏的民族舞蹈训练。

(二)创新课外体育活动

1.新形式:民族传统体育社团与心理健康活动结合

通过学生社团这一重要载体,实现课外体育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可成立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定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并组织心理健康主题团建活动。定期举办特色活动,如"民族体育心理文化周",将射弩比赛与压力管理讲座结合,民族健身操比赛与情绪表达训练结合。社团要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建立"高年级带低年级"的同伴互助机制。通过社团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锻炼身体,又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新平台:体育赛事与心理辅导结合

发挥体育竞赛这一特殊情境的心理教育价值,在校园体育赛事(如校运会、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组织上构建完整的心理支持体系:赛前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调适培训,赛后进行情绪疏导。同时要注意强调参与过程而非比赛结果的心理价值,发挥体育竞技+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3.新资源:建立“民族体育+心理健康”线上资源库

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教育时空,构建数字化支持平台。资源库应包含“民族传统体育+心理健康”线上课程和短视频的微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民族体育心理线上资源。资源内容要注重文化代表性,涵盖各主要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三)创新育人体系

1.新师资:体育教师与心理教师协同教学

建立跨学科教学团队,整合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具体实施可采取三种模式:一是双师课堂模式,体育教师和心理教师同堂授课,体育教师负责运动技能指导,心理教师负责心理观察与引导;二是轮换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需要轮流主导教学;三是建立定期教研机制,开展联合培训,帮助体育教师掌握基础心理辅导技能,心理教师了解体育教学特点,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

2.新潜力:持续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心理健康功能

系统梳理和开发民族体育项目的心理教育价值,组建专业研究团队,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实验验证等方法,建立民族体育项目心理健康功能数据库。例如,摔跤能有效培养抗挫折能力,芦笙舞有助于情绪宣泄,射弩和吹枪能有效培养专注力,龙舟有助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释放压力。该数据库可为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运动处方提供基础。

3.新辅导: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心理辅导

该措施创新心理辅导形式,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元素融入辅导过程,如通过民族体育故事、谚语传递积极心理品质,邀请民族体育传承人分享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要培养既掌握心理咨询技能,又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复合型辅导教师,营造体现民族特色的辅导场所。

三、结语

在“五育并举”理念的指导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民族类院校体育教学,不仅是对传统体育教育功能的拓展,更是对新时代高校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本研究立足于云南民族大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文化背景,提出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可行路径,旨在通过运动干预、团队协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熏陶等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增强心理韧性,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未来,民族类院校应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构建“体育+心理”协同育人机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体强心”的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周静逸.涉农高校“五育并举”心理育人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06):190-202.

[2]徐赵虎,李小娜.“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5,43(04):150-153.

[3]邵天逸,栗家玉,李启迪.“全面发展”视域下学校体育理念的要旨论绎、问题审思与时代推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01):82-91.

[4]胡钦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3,(09):45-48.

[5]刘畅,张建慰,石翔宇.高校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和效果[J].中国学校卫生,2025,46(01):153-154.

[6]吕畅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的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2023,9(22):131-134.

[7]黄欢.体育教师自主支持对大学生锻炼投入的影响:基本心理需求和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D].南昌大学,2024.

项目:云南民族大学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项目“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民族类院校体育教学路径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

项目编号2024XLJK-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