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钳工工学一体教学中职业素养与岗位能力协同培养机制探索

作者

胡金鑫

常州科技经贸技工学校 213000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企业对钳工技能人才的需求从单一操作型向复合型转变,不仅要求掌握精湛的钳工技能,还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然而,传统中职钳工教学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割裂、职业素养培养形式化等问题,导致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不足。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过程,为职业素养与岗位能力的协同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本文以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第三学期《简单零件钳加工》课程为例,探讨协同培养机制的实施策略。

一、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职业素养与岗位能力的内涵

(一)职业素养的构成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个维度。在钳工领域,具体表现为安全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持续学习能力。例如,在《简单零件钳加工》中,学生需严格遵守6S 管理规范(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培养标准化作业习惯。

(二)岗位能力的核心要素

岗位能力以职业标准为依据,涵盖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在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中,钳工岗位能力需与数控加工技术衔接,包括零件测量与检验、简单模具装配、设备维护保养等。例如,《简单零件钳加工》中的“微型平口钳制作”项目,要求学生掌握划线、锯削、锉削、钻孔等基础技能,同时培养装配工艺设计能力。

二、中职钳工工学一体教学中职业素养与岗位能力协同培养机制的实(一)课程重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设计

《简单零件钳加工》教材原以 7 个典型工作任务为模块构建课程体系,为强化职业素养与岗位能力融合,需对课程进行深度重构。在任务设计层面,将 6S 管理、安全操作规程等职业素养要求有机嵌入任务单。以“V形铁测量”任务为例,明确规定学生操作前需检查工量具摆放、规范佩戴防护用品。技能培养遵循递进逻辑编排模块,从基础技能逐步过渡到综合技能,如先借助“开瓶器制作”项目,着重训练锯削、锉削等基础操作技能,再通过“直升飞机模型制作”项目,培养学生复杂装配工艺的设计与实施能力。此外,注重与企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工艺文件与检验标准,像在“锁扣制作”任务中,要求学生严格参照企业图纸进行加工,并运用千分尺对加工精度进行检验,确保学生所学符合企业实际需求。

(二)教学策略优化:理实一体化与项目驱动

在《简单零件钳加工》教学策略优化中,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与项目驱动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打破传统“教室 + 车间”的分离格局,搭建“教学做”融合场景。以“錾口手锤制作”项目为例,教师先清晰演示锯削、锉削动作要领,学生紧接着开展实操,教师现场巡回,及时纠正学生姿势错误,达成“理论讲解→示范操作→即时练习”的紧密衔接,强化知识理解与技能掌握。项目驱动法则以真实产品为依托设计项目,把“微型平口钳制作”融入钳工技能竞赛训练体系,要求学生分组协作完成设计、加工、装配全流程,有效培育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1]。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利用仿真软件模拟加工过程,如通过数控仿真软件呈现零件加工路径,助力学生深入理解钳工操作与数控加工的内在关联。

(三)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与团队协同

在《简单零件钳加工》师资队伍建设上,着重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与教学团队协同。对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强调教师需兼具“理论教学+实践指导”双重能力,借助企业实践,让教师深入生产一线,熟悉现代制造流程;参与技能大赛指导,紧跟行业前沿技术,以此提升对现代制造工艺的掌握水平[2]。在教学团队协同方面,构建多元化团队,由理论教师、实训教师、企业技师共同组成。如在“零件数控车加工”项目里,理论教师专注编程知识传授,实训教师着重规范学生操作动作,企业技师则凭借丰富经验提供工艺优化方案,三方优势互补,提升教学质量。

(四)评价体系完善:多元化与过程性评价

在《简单零件钳加工》课程评价体系优化中,着重推进多元化与过程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评价维度上,构建“知识评价 + 技能评价 + 素养评价”的综合体系,以“鸭嘴锤制作”项目为例,技能评价聚焦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等操作成果指标,素养评价则涵盖安全规范执行、工具整理习惯、团队协作表现等职业态度要素,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考量。过程性评价采用“任务单 + 检查表”模式,详细记录学生每日操作规范执行情况与问题解决过程[3]。如在“零件立体划线”任务中,教师依据检查表每日核查学生划线基准选择合理性,并即时给予针对性反馈与改进建议,助力学生技能与素养同步提升。

三、中职钳工工学一体教学中职业素养与岗位能力协同培养机制的保障措施

(一)教学环境优化

为提升《简单零件钳加工》教学效果,积极优化教学环境。建设一体化教学工作站,巧妙集成教学、实训操作、资讯、成果展示等多个功能模块。在实训过程中,学生能在资讯区便捷查阅企业工艺文件,获取前沿知识与标准规范;在成果展示区,可直观对比标准件与自制件的差异,清晰认识自身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有效提升学习效果与实操能力。

(二)校企合作深化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可与企业携手共建“校中厂”或“厂中校”。以《简单零件钳加工》课程为例,将企业真实订单引入教学,作为实践项目。学生需严格依照企业交货期与质量标准完成零件加工,全程模拟真实生产场景。同时,邀请企业技师参与项目评价,从行业视角给予专业反馈,助力学生技能提升,更好适应企业需求。

(三)制度支持强化

为给教学提供坚实保障,需强化制度支持。可制定《工学一体化教学管理办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规范。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分工,清晰界定学生考核标准,规范设备维护流程。像在安全规范方面,严格规定学生必须通过安全规范考核,方可进入实训环节,以此确保教学有序开展,保障师生安全与教学质量。

四、结论

中职钳工工学一体化教学中,职业素养与岗位能力的协同培养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通过课程重构、教学策略优化、评价体系完善等措施,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培养体系。以《简单零件钳加工》课程为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驱动法、多元化评价等策略,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其未来从事数控加工技术相关岗位奠定坚实基础。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虚拟现实(VR)技术在钳工实训中的应用,以及职业素养与岗位能力的量化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王健. 中职钳工实训“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J]. 四川劳动保障, 2025, (13): 123-124.

[2]唐林,林玲. 中职钳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究 [J]. 时代汽车, 2021, (21): 61-62.

[3]冯政传. 基于工学结合的中职钳工实践教学的探索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9): 44-45.